生在一个强大和平的国家,我们很少遇到这样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挑战。

在足不出户的这些日子里,发生了很多事…

有的家庭共患难的感情油然而生,家庭更加稳固和睦。

有的孩子深知时间和生命的重要,珍惜自己宅在家的日子,

而有的孩子,有的家庭在虚度自己的假期和人生……

这场疫情不仅是对社会的考验,也在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家庭。

而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有这四个“护身符”。

01

善良

17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是的中南部是黑死病的重灾区。就是在这样一场被誉为“欧洲最恐怖的瘟疫”中,北部的人民竟然能够全部幸免于难。

而这个奇迹,就源于那个位于南北部交界处的村落——亚姆村。

有一天,一个商人带着疾病来到了这个村子。村民惶恐不安,纷纷带着行李,想要往北逃亡。

这时候,一个牧师站出来说:“逃不逃都是死,但出去了,会传染更多的人。

那些善良的村民选择留在了村落里,他们甚至还在北边的出口筑起了一座石墙。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344个村民,哭的哭,死的死。

最后,只剩下了33个人,其中一半,是未成年的孩子。

可他们,却成全了北部亿万人的安康,也留给了这个村落,33个不同的希望。

罗曼·罗兰说:“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善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无关贫富,无关才识。

因为,内心无光,只会留下命,内心有光,才能活成一个人。

一个人家庭只有保持善良,才能触碰到世间的温暖和生活的意义。

02

韧性

危难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知相守,成为了我们面对疫情时最重要的依靠与力量。

2005年,美国心理学家McCubbin 提出“家庭韧性”(Family Resilience)这一概念,

面对逆境时,个人及家庭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而“家庭韧性”在危机的应对中会起到决定作用。

具有韧性的家庭不仅能够有效管理压力事件,家庭成员也能够运用逆境重新塑造自我。

杨绛与钱钟书就是这样的例子。

1937年,杨绛因生产住进产房,几天后钱钟书去医院看望妻子时,对她诉苦说, “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把房东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告诉杨绛:“我把台灯砸了。”

杨绛问明是什么样的灯,告诉他,“不要紧,我会修。

杨绛那句“不要紧”和钱钟书对她坚定的挚信,让他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与难关。

钱钟书临终前,杨绛附在他耳边说的话依然是:“放心,有我。

钱钟书与杨绛在一起的60多年间,这个小小的三口之家经历了战争、疾病及爱女病逝,但不论何时,他们的亲密与联结,都成为相互扶持的最大动力。

没有不曾经历过危机的家庭,压力总会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各个家庭之中。

小家之外,还有大家,在这之中人与人的联结与支持,无论是家庭结构的韧性指数,还是情感层面的相知相守,在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都显得尤为重要。

03

沉淀

懂得沉淀,是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关键所在。

父母不懂得沉淀,不静心的家庭,浮躁的生活态度,就像病毒一样也会传染,还会传染给孩子,让他们经受磨难。

就像刷手机这事,父母只看见了孩子玩手机无度,不静心看书,你给的书单一个没读,手机倒是每天刷。

有没有想过,很大一部分父母在家就是这样做的,没事就举着手机刷,刷,刷。

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原件就是这样,你还指望复印件又能有怎样的改变吗?

疫情里宅在家的时间,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己的瑕疵被无限放大出来。

但换个角度其实也是好事,可以让我们短期内看到我们自己作为原件的不足,及时遏制于萌芽。

教育起于家庭,榜样的力量,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一家人沉淀下来,在学习中收获,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拥抱更兴旺的家庭。

04

和睦

知乎上有个问答:疫情期间,你的家庭关系还保持和谐吗?

有个回答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

越发和谐,看到一些家庭支离破碎,感觉什么都是浮云,以后会真诚真爱包容走下去。

那个你曾无比厌烦的家,却是许多人再也回不去的港湾。

疫情之下,我们无奈于离别,无奈于生死不由己,却更加懂得了珍惜。

原想,这个新年也一定是如往年那般平常吧,但灾难就这样突然降临,猝不及防。

共同面临的灾难,令亘古不变的婆媳问题因此融入了更多共情。

有个儿媳在朋友圈发了婆婆踩着积雪从乡下送来的油和粮食;

让不少人看得红了眼,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妈妈。

往日那最看不惯的身影,是任何时候都愿意为你迎着风雪送粮的人。

海蓝博士说:“那些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不顺,很可能是化了妆的礼物。

疫情像一把重锤将不少人敲醒,只要家庭和睦,家人安好,才是最珍贵的幸福

冰心说:

“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趁着我们都还安好,请彼此宽容,相互多一些体贴和关爱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