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之後,毛文龍開鎮東江,在皮島、雙島等一系列島嶼上駐軍,牽制後金(清)軍的主力部隊,使得後金軍隊進攻關寧錦防線的時候,頗有所顧忌。有好幾次,努爾哈赤帶領主力部隊出征,毛文龍就派部下對後金進行騷擾,威脅後金首都盛京(瀋陽),迫使努爾哈赤回援——即使努爾哈赤不把毛文龍放在眼裏,多少也得考慮一下後方的穩固,畢竟毛文龍一騷擾,後金的軍民就不得安生,不能專心訓練、生產。

毛文龍開鎮東江,駐軍明、後金(清)、朝鮮三者會合的要衝地帶,對三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至少,有毛文龍在,後金還不能全力吞併朝鮮——可是明朝關寧軍卻離朝鮮太遠,沒法直接向朝鮮伸出援手,保護朝鮮的任務,也只能由毛文龍來完成了。

可是毛文龍卻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被崇禎皇帝任命的薊遼督師袁崇煥所斬殺。

袁崇煥殺毛文龍,歷來都是明朝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疑案之一。圍繞這個問題,很明顯地有擁毛派和貶毛派。

袁崇煥

袁崇煥本人忠心爲國、力挽狂瀾,雖然最後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但他的忠義,已經爲全天下所認可,無需多言。只不過,忠義之士,總也有些瑕疵,或者不完美的地方,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袁崇煥之斬殺毛文龍,恐怕並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完完全全是爲了朝廷,而去殺掉毛文龍這個“禍國殃民”的罪人。

最好的證據,就是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後不久,只過了三個月,皇太極就帶着八旗部隊,繞開正面的關寧錦防線,借道蒙古直撲北京,造成了震驚大明朝廷的“己巳之變”。失去了毛文龍在背後的牽制,皇太極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長驅直入,在北京周邊大肆搶掠了一番,才興盡而返。

而袁崇煥,雖然在“己巳之變”中奮力退敵,幾乎喪命,最後還是因爲種種原因失去了崇禎皇帝的信任,最後被凌遲處死。

由此看來,毛文龍非但殺不得,還得好生養着。說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毛文龍雖然不是什麼善茬兒,但就像體內的有益菌,離了他,照樣過不好。

可是毛文龍畢竟還是被袁崇煥殺了。

袁崇煥其人,一生正氣、兩袖清風,至少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道德模範,再說,在成爲薊遼督師之前,他和毛文龍打交道的機會很少,要說有什麼私人恩怨的話,可能性很小。

但是,袁崇煥雖然是薊遼督師,官比毛文龍大,但毛文龍和他一樣,有尚方寶劍,並且再怎麼說,毛文龍也是封疆大吏,袁崇煥手上並沒有這種生殺予奪的大權。而袁崇煥殺毛文龍,分明是矯詔(以聖旨的名義,其實沒有聖旨)。所以,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完全不合明朝官方的規矩的,在程序上,是絕對不會得到官方公開認可的——所以最後崇禎皇帝也是默認了既成事實,不予追究罷了。

所以,這麼看來,袁崇煥殺毛文龍,既不是爲公,也不是爲私了。

但其實,袁崇煥殺毛文龍,還是可以從一些線索中看出端倪來的。

崇禎帝

首先,崇禎皇帝和前面的天啓皇帝兩位的態度截然不同。天啓皇帝信任毛文龍,在朝廷上也曾幾次保護過毛文龍,讓他免受言官、御史的攻擊;而崇禎皇帝則非常信賴袁崇煥,特別說在袁崇煥表示“五年收復遼東”之後,崇禎皇帝更是對他信任有加。這兩位皇帝在態度上的差別,尤其是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另眼相看,恐怕會在相當程度上,助長袁崇煥的妒忌心,使得他不能容忍在他的防區有人敢於違抗命令、虛與委蛇。

畢竟,毛文龍雖然駐紮在三方會合的要衝地帶,像楔子一樣扎的後金很難受,但是毛文龍經常不聽從調遣,私自行動,並且紀律不太好,偶爾搶劫什麼的也是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袁崇煥向崇禎保證,五年收復遼東。話說出去了,可是他真的接手遼東之後,才發現這任務難度極高。

這時候,袁崇煥仗着崇禎皇帝的絕對信任,而毛文龍已經被漸漸疏遠,決定行非常之舉——殺毛文龍,立威!他要在整個遼東樹立起絕對的權威來,對那些不聽調遣、不服從命令的人,毛文龍就是他們的榜樣,不管你官有多大、爵位有多高,不聽從統一的調遣,就要喫苦頭。

擒殺毛文龍

不得不說,袁崇煥這麼做也沒有辦法,畢竟當時明朝在遼東的部隊,是一盤散沙,大家相互推諉,完全不是清兵的對手。袁崇煥這麼做,是殺雞給猴看,是出於無奈的。

但是很不幸,袁崇煥大大低估了對手——皇太極的可怕程度,皇太極在毛文龍被殺後,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兵臨北京城下,不僅搶了一大堆金銀財寶、戰略物資回去,還利用崇禎皇帝的疑心病,順手除掉了袁崇煥這個大將。

其實,如果袁崇煥當時的頭腦足夠清醒的話,他就會意識到,皇太極的後金,是沒有那麼容易打敗的,不如留着毛文龍,讓他在那兒牽制清軍,等到自己的關寧軍足夠強大的時候,再騰出手對付他也不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