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吃三餐,在我们的认知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正常不过的行为。

随着近几年各类养生概念的兴起,很多人开始推崇一日两餐的饮食方式,各种新奇的饮食习惯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线,但不管是将一日三餐集中在8小时内的“8小时饮食法",还是和僧人一样的“过午不食”。这些论其本质,都是在倡导每天只吃两顿饭。

除了觉得吃两顿饭已经足够了的人之外,不少人认为一日两顿是学习古人的饮食作息来养生保健,但是这样真的是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么?

一日两餐非“养生智慧”

究其古人“一日两餐”,其实并非为了养生,秦汉以前,战争加上农耕技术的落后,粮食产量低,且做饭费时费力,日常百姓难以保证一日三餐。相反,在贵族群体种,“三餐制”反而是一种普遍的饮食习惯。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秦汉开始,一些普通百姓也能从一天两顿变成一天三顿。在唐宋时期,午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顿饭,和现在的饮食观念非常相似。尽管在不同地区,由于条件和习俗等原因,一日三餐无法在当时普及全国,一些地方还是保持一日两餐的习惯。

所以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与众多因素有关,并非古人的“养生智慧”

多数人还是适合一日三餐

现代人的工作时间长,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从营养摄入的角度看,当前一日三餐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生理需要。

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于多数人来说,早餐的质量一般是偏低的;尽管午饭作为衔接上下午之间的重要一餐,但是多数人为了挤多点时间去工作,一般都是外卖或是快餐店凑合解决;自然而然的,晚饭就成了当下大多数人吃得最多、最好一餐。取消早饭,对于肠胃和每天早上的工作效率都是一个不小的影响;尽管午饭比较凑合,但其还能一定程度上补充日间所需能量;摄入最多营养的晚饭若突然取消,身体营养供应会陡然下降,缺少了必要的营养,人的体能、精力、抵抗力将难以支撑。长此以往,不但难以获得健康,更会招来疾病。

吃饭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医理论强调“因人而异”,对于吃饭也是如此,吃饭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目模仿。

怎么吃要考虑每个人的不同情况。

劳动强度

体力活动强度大、时间长,人体能量消耗大,相应地,也要摄入足够的食物做外源性供应。因此,这类人群至少要一日三餐,且能量摄入充足。

如果消耗过大,或有夜间加班等情况,吃个夜宵也是必要的。而生活比较悠闲、活动量不大的人,两顿饭可满足需要。

年龄大小

青壮年普遍脾胃功能好,消化吸收能力强,一日三餐不会给肠胃造成负担;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一些人晚饭后容易出现腹胀、失眠等异常表现,可采用一日两餐,或在日中加餐,采取少食多餐模式。

食物热量

一些人偏好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它们相对更不好消化,因此,饱腹时间长,能量供应也够,可以考虑一日两餐;有些人吃的食物少油、少盐,热量低、蛋白质含量低,食物消化快,能量跟不上,就要及时补充。

所在地域

我国南北跨度大。南方普遍日照时间更长,人们活动时间偏长,更适合一日三餐。北方一些季节相对日照时间短,若日间活动时间较短,可考虑一日两餐。

一日两餐也讲究方法

如果已经养成了每日两餐的习惯,或者出于某些因素,需要日食两餐,选择正确的操作方式,也能获得健康益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建议,正常人想要一天只吃两顿饭,可参考以下作息。

  • 5点起床,喝点水、吃个苹果,补充一点能量后,进行适当体育锻炼。

  • 6点左右,做一顿丰盛早餐,保证有荤有素,最少三个菜。

  • 7点,全家人享用早餐。

  • 8点,出门上班。

  • 中午正常吃午饭,下午5点之前吃半斤水果喝点酸奶。

  • 晚9点睡觉

坚持这样的饮食规律,早餐不“凑合”,下午吃点水果和酸奶,基本可以弥补不吃晚餐的营养损失,这样的一日两餐,营养不比一日三餐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