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喫三餐,在我們的認知裏,這是一種自然而然,正常不過的行爲。

隨着近幾年各類養生概念的興起,很多人開始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各種新奇的飲食習慣概念開始進入大衆視線,但不管是將一日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的“8小時飲食法",還是和僧人一樣的“過午不食”。這些論其本質,都是在倡導每天只喫兩頓飯。

除了覺得喫兩頓飯已經足夠了的人之外,不少人認爲一日兩頓是學習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但是這樣真的是更健康的飲食方式麼?

一日兩餐非“養生智慧”

究其古人“一日兩餐”,其實並非爲了養生,秦漢以前,戰爭加上農耕技術的落後,糧食產量低,且做飯費時費力,日常百姓難以保證一日三餐。相反,在貴族羣體種,“三餐制”反而是一種普遍的飲食習慣。

隨着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秦漢開始,一些普通百姓也能從一天兩頓變成一天三頓。在唐宋時期,午餐已經成爲最重要的一頓飯,和現在的飲食觀念非常相似。儘管在不同地區,由於條件和習俗等原因,一日三餐無法在當時普及全國,一些地方還是保持一日兩餐的習慣。

所以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與衆多因素有關,並非古人的“養生智慧”

多數人還是適合一日三餐

現代人的工作時間長,需要大量的能量來支持,從營養攝入的角度看,當前一日三餐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生理需要。

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對於多數人來說,早餐的質量一般是偏低的;儘管午飯作爲銜接上下午之間的重要一餐,但是多數人爲了擠多點時間去工作,一般都是外賣或是快餐店湊合解決;自然而然的,晚飯就成了當下大多數人喫得最多、最好一餐。取消早飯,對於腸胃和每天早上的工作效率都是一個不小的影響;儘管午飯比較湊合,但其還能一定程度上補充日間所需能量;攝入最多營養的晚飯若突然取消,身體營養供應會陡然下降,缺少了必要的營養,人的體能、精力、抵抗力將難以支撐。長此以往,不但難以獲得健康,更會招來疾病。

喫飯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中醫理論強調“因人而異”,對於喫飯也是如此,喫飯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目模仿。

怎麼喫要考慮每個人的不同情況。

勞動強度

體力活動強度大、時間長,人體能量消耗大,相應地,也要攝入足夠的食物做外源性供應。因此,這類人羣至少要一日三餐,且能量攝入充足。

如果消耗過大,或有夜間加班等情況,喫個夜宵也是必要的。而生活比較悠閒、活動量不大的人,兩頓飯可滿足需要。

年齡大小

青壯年普遍脾胃功能好,消化吸收能力強,一日三餐不會給腸胃造成負擔;隨着年齡增長,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一些人晚飯後容易出現腹脹、失眠等異常表現,可採用一日兩餐,或在日中加餐,採取少食多餐模式。

食物熱量

一些人偏好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它們相對更不好消化,因此,飽腹時間長,能量供應也夠,可以考慮一日兩餐;有些人喫的食物少油、少鹽,熱量低、蛋白質含量低,食物消化快,能量跟不上,就要及時補充。

所在地域

我國南北跨度大。南方普遍日照時間更長,人們活動時間偏長,更適合一日三餐。北方一些季節相對日照時間短,若日間活動時間較短,可考慮一日兩餐。

一日兩餐也講究方法

如果已經養成了每日兩餐的習慣,或者出於某些因素,需要日食兩餐,選擇正確的操作方式,也能獲得健康益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建議,正常人想要一天只喫兩頓飯,可參考以下作息。

  • 5點起牀,喝點水、喫個蘋果,補充一點能量後,進行適當體育鍛煉。

  • 6點左右,做一頓豐盛早餐,保證有葷有素,最少三個菜。

  • 7點,全家人享用早餐。

  • 8點,出門上班。

  • 中午正常喫午飯,下午5點之前喫半斤水果喝點酸奶。

  • 晚9點睡覺

堅持這樣的飲食規律,早餐不“湊合”,下午喫點水果和酸奶,基本可以彌補不喫晚餐的營養損失,這樣的一日兩餐,營養不比一日三餐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