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单位。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全境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6%。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总长约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山西境内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山西境内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晋城、阳泉、寿阳、襄垣、黎城等盆地。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气温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盛行东南风,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而干旱,蒸发量较大;秋季短暂,气候温和晴朗。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591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8%。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8%。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公里。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120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0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中国前十位的有36种。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3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67.85亿吨,煤层气保有资源储量1825.16亿立方米。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10种矿产资源储量也较丰富。

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39种(含历史记录种)。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种。

山西植物资源丰富,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山西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主要水资源量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山西省是华北重要交通枢纽,为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神黄等重要干线交会处

山西省公路密度87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108个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升,96.3%的国道、85.5%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交通“两通一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车和街巷硬化“全覆盖”;13%的乡镇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太原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城市。

山西省有太原武宿国际机场、运城关公机场、长治王村机场、大同云冈机场、吕梁大武机场等5个民用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运城关公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D级;长治王村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大同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吕梁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

?山西平遥古城是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大戏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节令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添仓节

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六月六节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庙会

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剪纸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著称。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制出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

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炕围画

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佛教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境内。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盛行,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太武帝讨灭北凉后,将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万户迁徙到平城(今大同),由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急需安抚汉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内兴盛起来。唐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教的各个宗派也纷纷来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道教

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资源的概括。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