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民間古廟會代表:太原動物園廟會。山西的民間文化代表:山西民間社火、跑旱船、踩高蹺、放煙火、放煙火、跑竹馬、小車舞、獅子舞、挑椅舞、龍舞、倒懸花鼓、中黃高臺、龍舟舞、太原鐵棍和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山西民間鑼鼓、山西民間木版畫、炕圍畫、山西民間刺繡、太原曲藝、絳州鼓樂、山西民間剪紙等。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省會太原市。“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爲界”柳宗元稱之爲“表裏山河”。 山西行政區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單位。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爲“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爲活動的主要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


山西是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環水繞,與鄰省(區)的自然境界分明。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爲界。全境總面積爲15.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6%。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總長約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縣南張村南;最北端在天鎮縣遠頭村北。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廣靈縣南坑村東;最西端在永濟市長旺村西。

山西是典型的爲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點爲五臺山主峯葉鬥峯,海拔3061.1米,爲華北最高峯,有“華北屋脊”之稱;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1%,平川、河谷面積佔總面積的19.9%。山西境內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恆山、五臺山、中條山、太嶽山等。山西境內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長治、晉城、陽泉、壽陽、襄垣、黎城等盆地。

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於暖溫帶、中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地區分佈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遞減。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氣溫在5℃-7℃之間;五臺山最低,僅-4℃。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爲110~140天,五臺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佈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盛行東南風,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5%-80%;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而乾旱,蒸發量較大;秋季短暫,氣候溫和晴朗。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以季節性河流爲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山西河流源於東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黃河流域在山西境內的面積有9713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積5913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8%。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屬於黃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條,流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2%;屬於海河水系的有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81條,流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8%。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94公里。

山西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種120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70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中國前十位的有36種。具有資源優勢的礦產有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銅礦、金紅石、白雲岩、耐火粘土、灰巖、芒硝、石膏、硫鐵礦等13種,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67.85億噸,煤層氣保有資源儲量1825.16億立方米。此外,錳、銀、金、石墨、膨潤土、高嶺巖、石英岩(優質硅石)、含鉀岩石、花崗岩、沸石等10種礦產資源儲量也較豐富。

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爲主,已知的有439種(含歷史記錄種)。一級保護動物有17種;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有蒼鷺、星頭啄木鳥等27種。屬於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315種。

山西植物資源豐富,已知的維管植物有2700多種。山西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爲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佈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爲主、夏綠闊葉林爲次分佈區,是森林分佈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佈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翅果油樹、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藥用植物有1000多種,廣泛分佈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蔘、黃芪、甘草、連翹等。

山西是全國水資源貧乏省份之一,主要水資源量由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組成,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當地降水。由於降水量分佈不均及水文下墊麪條件的差異,在地域上水資源分佈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且多分佈於盆地邊緣及省境四周。

山西省是華北重要交通樞紐,爲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神黃等重要幹線交會處

山西省公路密度87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縱十一橫十一環”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108個縣(市、區)通了高速公路;幹線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升,96.3%的國道、85.5%的省道達到二級以上公路標準。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交通“兩通一硬化”,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車和街巷硬化“全覆蓋”;13%的鄉鎮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太原市被列爲首批國家“公交都市”試點示範城市。

山西省有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運城關公機場、長治王村機場、大同雲岡機場、呂梁大武機場等5個民用機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飛行區等級爲4E級;運城關公機場飛行區等級爲4D級;長治王村機場飛行區等級爲4C級;大同機場飛行區等級爲4C級;呂梁機場飛行區等級爲4C級。

?山西平遙古城是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華夏之根、黃河之魂、佛教聖地、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聖故里、古建瑰寶、太行神韻”。山西的民間文化代表:山西民間社火、跑旱船、踩高蹺、放煙火、放煙火、跑竹馬、小車舞、獅子舞、挑椅舞、龍舞、倒懸花鼓、中黃高臺、龍舟舞、太原鐵棍和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山西民間鑼鼓、山西民間木版畫、炕圍畫、山西民間刺繡、太原曲藝、絳州鼓樂、山西民間剪紙等。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大戲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蒲劇又稱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今永濟)而得名,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隨着晉中地區經濟的繁榮,中路梆子名氣愈益響亮,以“晉劇”稱名於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起源於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節令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曆,而夏曆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歷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添倉節

添倉就是預祝農家糧倉裏添滿糧食。添倉節在每年農曆正月的二十五日,實際含意是要往糧倉裏添東西,指望當年增產增收。到了添倉節,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六月六節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爲“回孃家節”。六月六日前後,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閒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遂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許多地方演化成了廟會。

廟會

山西人通過廟會上的商貿交易,將多餘的農產品出售,換回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如農器之類,同時也參與鑼鼓、秧歌、車船轎、閣蹺、燈火等各種民間社火文藝表演。山西民間古廟會代表:太原動物園廟會;晉祠古廟會;鄉寧縣四月初八“油糕會”;洪洞廣勝三月十八古廟會;芮城縣三月三古廟會。

剪紙

“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爲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着色。

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藝,採取陰刻爲主,陽刻爲輔的辦法制出成品。着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麪塑

山西民間麪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麪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竈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麪成山。

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裏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炕圍畫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佈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臺畫、竈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佛教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山西境內。南北朝時期山西佛教盛行,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太武帝討滅北涼後,將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萬戶遷徙到平城(今大同),由於鮮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權後急需安撫漢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內興盛起來。唐朝是山西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佛教的各個宗派也紛紛來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臺山爲中心的山西佛教社會地位越來越高。

道教

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臺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臺山爲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峯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是對山西旅遊資源的概括。山西被稱爲“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全國的70%以上。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蹟等,從北到南,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的人文景觀。忻州五臺山爲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爲山西的民居代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