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明仁在被調到湖南擔任第一兵團司令時,除了想起傅正模,還想起了同樣作爲黃埔軍校校友的熊新民,將他調來自己身邊,擔任71軍軍長。熊新民是湖南桃源人,在他就讀於黃埔軍校的時候就結識了陳明仁,兩人有着密切的交流,這與他成爲 71軍軍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導語: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英雄層出不窮,但是隻有堅定和人民站在同一陣線的英雄,纔可以一直被人民牢牢記在心中,永垂青史。他們往往在面臨時代變局時,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順歷史潮流而動。

在近代的解放戰爭中,在決戰的最關鍵時候,十幾位重量級國軍將領做出了正確的抉擇,爲了千千萬萬人民的命運,進行起義。而在這一批愛國將領中,陳明仁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從功勳和作戰能力來說都是如此。

陳明仁不僅功勳卓著,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一心爲民的品格。有許多人都會仗着自己手中的權力或者自身能力,爲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而當年陳明仁在湖南起義時,他沒有提出任何要求。這也體現了他不慕名利的寶貴品格,這也是他一直被人民稱讚的其中一個原因。

據資料記載,陳明仁當時手下的兵力有7.7萬人,包括第一兵團,第14、102、71、100軍,加上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第1、2、3師。陳明仁起義後,他手下的四位軍長的後續發展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

一、第十四軍長傅正模

傅正模是湖南人,1925年2月從黃埔軍校畢業,具有良好的軍事素養和作戰技能。後來傅正模被任命爲75軍預備第四師師長,曾帶領部隊參加了許許多多重要戰役,在戰場上殺伐果斷,作戰指揮能力卓越。

在陳明仁被派到長沙之後,他邀請傅正模擔任14軍軍長。在陳明仁宣佈起義的次日,傅正模也隨之起義。不過考慮到家人的人身安危以及迷惑敵人,傅正模還放出他已經被起義軍俘獲的消息,製造迷霧。與此同時,傅正模的家人由衡陽遷至桂林,最後安全抵達香島。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在這個過程中的思慮周全,可謂是有勇有謀在家人安全之後,傅正模終於可以放開拳腳,爲我國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一零二軍軍長成剛

後來經過陳明仁與程潛的探討,出於各方面的考慮,讓 102軍軍長成剛接任第14軍軍長,把傅正模調來第一兵團當陳明仁的副手。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忠心耿耿的,陳明仁這次看錯了人,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成剛只是假意支持起義,其實他是不折不扣的反對派。當成剛成爲14軍軍長之後,他對14軍進行了嚴密的控制,與此同時他也在部隊內積極蠱惑102軍。

後來成剛帶着4.1萬人馬出逃,這可是陳明仁手下人馬的一大半。陳明仁真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趕緊向解放軍彙報情況,可是最後四野出動四個軍的兵力前去攔截也失敗了。這一次用人戰略的失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就說明選人用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能力,有時候甚至關乎成敗。可是未能夠認清局勢,站在人民的這邊,何嘗不是成剛的重大損失?成剛是一位有能力卻不能看清局勢的將領,真的是十分令人惋惜。

三、第七十一軍軍長熊新民

熟知歷史的人都會知道71軍的名頭,這隻軍隊絕對是王牌部隊。71軍起源於警衛軍,作戰能力十分強悍,曾作爲抗戰的中流砥柱,在抗戰期間與日軍進行正面交鋒。但是71軍的打仗風格過於剛烈,幾乎就是打一次就換一大批士兵。這樣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拼命打法,在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同時,也造成了自身內部成員的不穩定,血脈不純。這也是爲什麼在71軍很快就成爲一支 ''國家化軍隊''。

熊新民是湖南桃源人,在他就讀於黃埔軍校的時候就結識了陳明仁,兩人有着密切的交流,這與他成爲 71軍軍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熊新民剛畢業時由於出色的成績,被留在黃埔軍校教導隊當班長,教導隊也就是後來國民政府警衛軍的前身,後來警衛軍分編爲第87師和第88師,最後被改編爲71軍。

陳明仁在被調到湖南擔任第一兵團司令時,除了想起傅正模,還想起了同樣作爲黃埔軍校校友的熊新民,將他調來自己身邊,擔任71軍軍長。於是在陳明仁湖南起義時,熊新民糊里糊塗就''被起義''了。但是熊新民並不支持陳明仁起義,他隨後率部投靠白崇禧。可是與人民爲敵的人不管能力如何,最後都是下場悽慘。

熊新民風光不到三個月就被解放軍圍困,在慌亂中,熊新民竟然不顧解放軍350團警戒分隊停止前進的警告,還命人自報家門。可見熊新民雖然有着一定的作戰能力,但是缺乏冷靜的頭腦,最後解放軍350團全殲熊新民的隨軍兩千餘人,他本人僥倖逃脫。

可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第二天,熊新民和他的隨從副官就被第39軍115師344團抓住了。

當熊新民被捕後慨嘆道,當時長沙起義的同僚都是解放軍的座上賓,自己認不清局勢,一念之差成了階下囚。

四、一零零軍軍長杜鼎

陳明仁麾下還有一名軍長,他就是杜鼎。杜鼎是湖北棗陽人,同樣畢業於黃埔軍校。杜鼎不僅是一位當時高級國軍將領女婿,他的兒子還是李宗仁的女婿。很大程度上由於姻親關係,他成爲當局的嫡系親信,不斷被提攜,後來被任命爲國民黨第100軍軍長。但是也正因爲這層姻親關係,他也很難站在陳明仁這一邊。在陳明仁起義之後,杜鼎率第100軍出逃,投奔白崇禧,被收編於第十七兵團。

在廣西戰役中,第十七兵團被解放軍部隊全殲,杜鼎被俘獲。但是後來杜鼎逃脫,並輾轉越南、臺灣多地,可以說是狼狽不堪。

結語:自古的歷史能人輩出,驍勇善戰的將士多如過江之鯽,但是最後能夠善終並且名垂千史的人並不多。這就與他們的個人局勢判斷是否具有人民立場有關。我們可以看到,陳明仁做出了正確的抉擇,爲人民解放做出巨大貢獻,成爲開國上將。而他麾下的四個軍長因爲選擇的不同,結局也是相差甚遠的。

無論什麼時代,審時度勢和心懷人民的人才能名垂千史,光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最後有好的結果。有才無德,這種才便成爲國之大害。爲國爲民的大格局的人才能順歷史潮流而動,終將成就一段佳話,代代傳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