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史爲師察己 立德樹人觀今”,華東政法大學功勳教授徐建長將交誼樓、六三樓等紅色建築裏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帶領師生追憶歷史,實景講述上海解放風雲故事。”漫步走進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一棟綠瓦紅牆的建築進入視野,這座建築見證了上海歷史的重要時刻,繼承聖約翰大學校址的華東政法大學,在交誼樓外樹碑紀念那場決定上海命運的夜宿。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陳毅在1949年5月指揮淞滬戰役中,26日凌晨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前聖約翰大學交誼室。當日下午,轉移至三井園,領導接管上海的工作。特樹碑石,以志永久紀念。”漫步走進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一棟綠瓦紅牆的建築進入視野,這座建築見證了上海歷史的重要時刻,繼承聖約翰大學校址的華東政法大學,在交誼樓外樹碑紀念那場決定上海命運的夜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若干年後的今天,一羣年輕學子來到老建築身邊,聆聽了一場特殊的“四史”學習教育實景微黨課。“以史爲師察己 立德樹人觀今”,華東政法大學功勳教授徐建長將交誼樓、六三樓等紅色建築裏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帶領師生追憶歷史,實景講述上海解放風雲故事。

圖說:華政“四史”學習教育實景微黨課開講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

華政老中青三代教師代表還圍繞樹立正確歷史觀、佔領上海與站穩上海、新時代青年人眼中的改革開放等內容,與輔導員、學生代表座談交流。思政工作者該如何依託歷史資源涵養教育初心、踐行好“立德樹人”根本使命?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爲祿以曹漫之院長起草第三野戰軍“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中的“人民利益最爲先”,印證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價值理念;以“以師生爲先”的華政“帳篷精神”說明了黨的理想信念在高校辦學中的生動體現。他表示,要在歷史中深刻體會“爲國育才、爲黨育人”信念,感受爲人民、爲祖國法治建設事業奮鬥的初心,銘記好“立德樹人”的使命和意義。

進行“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讓歷史成爲活的教科書。據悉,華政籌劃建設“新中國法治史課程”,推動“四史”教育進課堂;廣泛開展情景黨課、“青馬”工程、“紅五月”等主題實踐活動,實施“四史”教育進活動;每年舉辦“五二七上海解放日”“六三紀念日”等活動,加強“四史”教育進儀式;組織師生開展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素養提升等專題培訓,完善“四史”教育進隊伍。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延伸閱讀

1949年5月27日,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相信新政府能管理好這個國際大都市。沒有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經驗的共產黨人正是憑藉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緊緊依靠廣大羣衆,勇於創新,善於創新,才戰勝了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挑戰,在短短一年時間裏,上海便獲得了安定和平,並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實現了毛澤東主席所說的“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解放上海的第一宿營地,就是在交誼樓,當時屬於聖約翰大學。1949年5月26日,陳毅帶領華東局機關和接管幹部隊伍,從江蘇丹陽乘火車到南翔,他和華東局其他領導同志張鼎丞、曾山,祕書長魏文伯,從南翔乘着吉普車直接來到這裏,而魏文伯後來成爲華東政法學院的首任院長。也是在這裏,5月27日晚上,陳毅和上海地下黨領導劉長勝等勝利會合。因此,在上海解放的時候,這座交誼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交誼樓外,華東政法大學的校園裏不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比如發生過學生集會聲援反帝鬥爭,向“五卅”慘案死難者誌哀事件的“六三樓”;孫中山先生曾經來校演講,在此提出“民主國家,教育爲本”的“40號樓”等等。

交誼樓於1927年開工,1929年落成開放。建築建於原交誼室舊址上,由華政校友范文照設計,爲中西合璧風格,設有西式拱廊,二層和屋頂爲中國傳統宮殿樣式。建築上層分大、小交誼廳各一間,大廳除了用以交誼、會議、文娛活動以外,還可進行籃球比賽,廳的四周上端築有看臺,東、西、北有數排長木板座位,約能容300人就坐,南還設有放映間;下層設有大廳,共有11個房間,供學生文體社團使用。

1949年5月27日,成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指揮淞滬戰役時,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1952年11月15日,華東政法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就在大交誼廳舉行。建院初期,學生會及學生文娛團體,則設在交誼室下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