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着力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的今天,智能設備製造企業、職業教育學校、用人單位應創新合作模式,可以採用“設備企業指導、職教學校開班、多家用人單位聯合派出學員參加”等新模式、新方法,使培訓內容貼近產業需求,降低各方成本投入,提高人才培養效率。許啓金認爲,國家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幫助企業開展產業工人培訓,全面提升產業工人素質。

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結構複雜、差異也多,目前,我國還沒有擺脫低層次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格局,社會上依然存在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而勞動力素質低下,與我國着力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不相匹配。全國政協委員、國網安徽電力有限公司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作業班副班長許啓金表示,產業工人隊伍總體技能跟不上高端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和要求,是產業工人培養的一大短板。他建議,國家要高度重視存量產業工人技能的轉型升級,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建立激勵機制,推動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許啓金

當前工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勢頭迅猛,包括船舶企業在內的工業企業逐漸淘汰傳統老舊的工業設備,加強對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更新換代,探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勞動安全性。“但我們的產業工人技能提升有些‘跛腳’,‘有事沒人幹’和‘有人沒事幹’的問題在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越來越顯現。”許啓金說。

對此,許啓金建議,首先要加快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特別是對中小民營企業,由於思想認識、資金實力、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不足,中小民營企業難以規範性地開展針對產業工人的技能培訓。爲了滿足人力需求,在船舶行業,不少中小民營企業用各種方式在業內“挖牆腳”,造成人才流動的混亂。許啓金認爲,國家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幫助企業開展產業工人培訓,全面提升產業工人素質。

其次,許啓金建議,要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傳統的校企合作多爲學校與企業“一對一”的定向培訓、訂單式培養等模式,這就對企業的資金投入產生了較高的門檻。在國家着力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的今天,智能設備製造企業、職業教育學校、用人單位應創新合作模式,可以採用“設備企業指導、職教學校開班、多家用人單位聯合派出學員參加”等新模式、新方法,使培訓內容貼近產業需求,降低各方成本投入,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船舶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中小企業還是在大量使用農民工,要重視和加強對他們的技能培訓,把農民工真正納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體系。” 許啓金說。

(記者 鄺展婷)

相關閱讀:全國人大代表馬加友:讓技能工人成爲造船強國的中堅力量 兩會之聲|職教聯盟緣何形式大於內容?校企合作難題怎麼破?

聲明:《中國船舶報》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對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進行修改、使用、轉載、發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