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思想出发来看,我们应该遵循的是谦让礼让的优良美德,不管是生活中遇到的琐事,还是面对一些利益,甚至连皇位这种天下都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是可以禅让的,并且是和平禅让,这让人们有些难以理解。

然而真实的皇位禅让的故事,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只是这些发生的故事当中,有一个似乎有些模糊的故事,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推崇,那就是尧舜禹的禅让,与之相同的还有很多禅让,但是人们对其态度就截然不同,比如汉献帝的禅让。

为何明明都是禅让,人们对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是不是这两个禅让之间存在什么区别,还是另有隐情?带着这些严肃的问题,我们继续深入分析研究。

尧舜禹的禅让

在尧舜禹时期,可以说还没有产生十分明显的封建王朝思想,那个时候人们主要是以部落为主,尧舜禹三者就是三个部落的老大,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三者之间产生实力悬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一个人来主持公道,这个人必须是三者之中德行与能力最佳的方可胜任。

这个时候就出现三者之间的禅让,最终要推选出来一个作为三者的统领,这是一种十分和平的方式,同时也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之类的阶级问题,更不存在后来的君臣关系以及人伦道德问题,仅仅就是一个简单的推选盟主的过程。

正因为这个过程足够谦虚礼让,所以后来直接成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推崇,将尧舜禹三者作为圣人一样对待,即使我们并不明白真实的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这样的禅让故事,甚至搞不懂尧舜禹是不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一个部落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优良美德的传承。

汉献帝的禅让

正是因为有了尧舜禹三者的禅让故事,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人们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通过这样的和平方式禅让,才是一种美德,可是很快又产生一个问题,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区别,汉献帝乃君,曹操和曹丕都是臣。

君禅让给臣,本来就是一种存在阶级差异的问题,要是这样的事情被人们宣扬,那以后的朝代是不是就会发生很多这样的悲剧故事呢?也许最开始的禅让,到后来会变成血腥的政治手腕,比如唐朝时期武则天逼迫李旦禅让,还有隋文帝杨坚逼迫宇文家让位,都是一种血腥的政治手段,一点不够和谐。

但是我们继续回到汉献帝的禅让这个事情来看,除了两者之间的阶级不一样之外,整个禅让的过程以及结果,其实都是十分和谐的,汉献帝没有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个傀儡皇帝当够了,很心甘情愿将皇位让给曹丕,曹丕得到皇位之后,也没有就要将汉献帝灭口,而是好好对待汉献帝,好吃好喝照顾着,即使汉献帝最后去世,一样以天子之礼厚葬。

反观隋文帝与武则天时期的禅让,结局那么悲催,早已不能与汉献帝禅让相提并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汉献帝的禅让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形式上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甚至对当时百姓的影响而言,也是一样的,一切风平浪静进行就足矣。

但是两者的表现形式又是不一样的,因为禅让之人与被禅让之人之间的地位不一样,导致人们对此事件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尧舜禹三者都是部落老大,就相当于三者是同一级别之人,而汉献帝与曹丕,一个是天子,一个是臣子,本来就不是一个阶级之人,因此对于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的封建王朝来说,是不能很好区分开汉献帝禅让的美德与尧舜禹禅让的美德之间的区别的。

总而言之,从历史的发展角度以及人类的美德传承来看,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权力的转移,另外一个是权力的更替,有着本质的区别,转移就是同一阶级之间进行的,更替则是不同阶级之间进行的。

正因为阶级不同,对于美德的理解认知也就不同了,人们是没法去理解一种以下犯上的美德的,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阴谋论,而不愿意相信其实在某些历史时期,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没有那么龌龊。

结语

就我认为来看,尧舜禹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不管是社会影响还是美德传承,实际上都是一致的,没有产生战争,也没有流血,后续一切事情处理都还比较得当,禅让方与被禅让方都很融洽继续生活,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这就足够了,至于其余的思想渗透,那都是后人理解问题而已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