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思想出發來看,我們應該遵循的是謙讓禮讓的優良美德,不管是生活中遇到的瑣事,還是面對一些利益,甚至連皇位這種天下都想要得到的東西,也是可以禪讓的,並且是和平禪讓,這讓人們有些難以理解。

然而真實的皇位禪讓的故事,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只是這些發生的故事當中,有一個似乎有些模糊的故事,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推崇,那就是堯舜禹的禪讓,與之相同的還有很多禪讓,但是人們對其態度就截然不同,比如漢獻帝的禪讓。

爲何明明都是禪讓,人們對其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呢?是不是這兩個禪讓之間存在什麼區別,還是另有隱情?帶着這些嚴肅的問題,我們繼續深入分析研究。

堯舜禹的禪讓

在堯舜禹時期,可以說還沒有產生十分明顯的封建王朝思想,那個時候人們主要是以部落爲主,堯舜禹三者就是三個部落的老大,只是隨着時間的發展,三者之間產生實力懸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需要一個人來主持公道,這個人必須是三者之中德行與能力最佳的方可勝任。

這個時候就出現三者之間的禪讓,最終要推選出來一個作爲三者的統領,這是一種十分和平的方式,同時也不存在上下級關係之類的階級問題,更不存在後來的君臣關係以及人倫道德問題,僅僅就是一個簡單的推選盟主的過程。

正因爲這個過程足夠謙虛禮讓,所以後來直接成爲儒家思想的典範,因此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推崇,將堯舜禹三者作爲聖人一樣對待,即使我們並不明白真實的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這樣的禪讓故事,甚至搞不懂堯舜禹是不是三個人還是一個人的名字,還是一個部落的名字,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優良美德的傳承。

漢獻帝的禪讓

正是因爲有了堯舜禹三者的禪讓故事,產生一種先入爲主的思想,人們潛意識裏告訴自己,要通過這樣的和平方式禪讓,纔是一種美德,可是很快又產生一個問題,在三國時期,已經有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區別,漢獻帝乃君,曹操和曹丕都是臣。

君禪讓給臣,本來就是一種存在階級差異的問題,要是這樣的事情被人們宣揚,那以後的朝代是不是就會發生很多這樣的悲劇故事呢?也許最開始的禪讓,到後來會變成血腥的政治手腕,比如唐朝時期武則天逼迫李旦禪讓,還有隋文帝楊堅逼迫宇文家讓位,都是一種血腥的政治手段,一點不夠和諧。

但是我們繼續回到漢獻帝的禪讓這個事情來看,除了兩者之間的階級不一樣之外,整個禪讓的過程以及結果,其實都是十分和諧的,漢獻帝沒有多說什麼,覺得自己這個傀儡皇帝當夠了,很心甘情願將皇位讓給曹丕,曹丕得到皇位之後,也沒有就要將漢獻帝滅口,而是好好對待漢獻帝,好喫好喝照顧着,即使漢獻帝最後去世,一樣以天子之禮厚葬。

反觀隋文帝與武則天時期的禪讓,結局那麼悲催,早已不能與漢獻帝禪讓相提並論。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漢獻帝的禪讓與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形式上與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甚至對當時百姓的影響而言,也是一樣的,一切風平浪靜進行就足矣。

但是兩者的表現形式又是不一樣的,因爲禪讓之人與被禪讓之人之間的地位不一樣,導致人們對此事件的認知也就不一樣了,堯舜禹三者都是部落老大,就相當於三者是同一級別之人,而漢獻帝與曹丕,一個是天子,一個是臣子,本來就不是一個階級之人,因此對於儒家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的封建王朝來說,是不能很好區分開漢獻帝禪讓的美德與堯舜禹禪讓的美德之間的區別的。

總而言之,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以及人類的美德傳承來看,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權力的轉移,另外一個是權力的更替,有着本質的區別,轉移就是同一階級之間進行的,更替則是不同階級之間進行的。

正因爲階級不同,對於美德的理解認知也就不同了,人們是沒法去理解一種以下犯上的美德的,因爲人們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的陰謀論,而不願意相信其實在某些歷史時期,人們的內心深處還沒有那麼齷齪。

結語

就我認爲來看,堯舜禹的禪讓與漢獻帝的禪讓不管是社會影響還是美德傳承,實際上都是一致的,沒有產生戰爭,也沒有流血,後續一切事情處理都還比較得當,禪讓方與被禪讓方都很融洽繼續生活,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這就足夠了,至於其餘的思想滲透,那都是後人理解問題而已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