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詩諷刺朝廷,是不是有人指使他這樣作?

——當然不是。

關於這個問題,往深處探究,起碼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杜甫作詩諷刺朝廷,對朝廷有不滿,甚至憤恨。

二,杜甫受人指使,而背後指使的力量,顯然對李唐王朝心懷叵測。

杜甫其人、其品、其詩、其事,在正史都有明確的記錄,後人也有比較全面的研究與中肯的評判。

如果是一般人處於杜甫當時的社會背景,受到杜甫所遭遇的艱難困苦、甚至是生死考驗,可能早就痛苦不堪、意志崩潰,對朝廷懷恨在心,利用文學作品對朝廷進行諷刺、謾罵。如果遇到如“安史之亂“那樣的戰爭機會,可能也會早向叛軍投降,賣主求榮,利用詩歌大肆對朝廷進行嘲諷與攻擊。

結合題目,我們需要搞清楚至少兩件事情:

一,他作詩到底是諷刺部分腐敗當權者,還是從根本上反對李唐王權?

二,他作詩到底有沒有受人指使?

一、杜甫有沒有寫諷刺朝廷的詩?

1 一個人的思想理念就是他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對自身的言語行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詩聖杜甫當然也不例外,

我首先來探究一下決定杜甫言語行爲的思想理念。

(1) 杜甫的思想理念。

杜甫出身於官宦家族,祖上世代爲官,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是唐朝官員,家族祖訓家風就是“奉儒守官”,都是做一個忠臣,忠於自己所在的朝廷。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多數文人所遵循的人生準則。

忠君愛國,當然是杜甫內心最基本的思想理念。

奉儒守官當然要忠於朝廷,即便是對部分黑暗統治進行揭露和抨擊,也不能反對朝廷的皇權,那就與朝廷站在對立面,那也就無法做到奉儒守官的理念了。

所以杜甫早年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個人的理想抱負和對人生未來的憧憬。

(2)杜甫的爲官理念。

上面說到,杜甫因爲家族家風的薰陶,恪守奉儒守官的思想觀念。在他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儒家思想佔主要地位。杜甫成年後步入仕途,他所遵循的爲官理念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雖然一生在仕途上非常失敗,但他一直到老,都仍然恪守着忠君愛國的志向,堅守着憂國憂民的理念,希望有機會能夠得到君王的重用,以自己的學識和才華,輔佐君王達到甚至超出古代聖王堯舜的偉大成就,治國理政,使民風淳樸、社會安定。

這樣一位具有堅定忠君愛國思想的人,基本上可以判斷是不會反對李唐皇權的統治的。

2 在遭遇仕途不順、生活困頓的時候,杜甫忠君愛國的志向有沒有動搖呢?

(1)仕途坎坷

杜甫在壯年之後,開始尋求佳作機會,科舉失敗,求仕不順,這樣一拖就是十年時間。在這期間,杜甫的作品也有反映當時百姓的疾苦和政治黑暗,也有揭露當權者的醜惡嘴臉,但是也只是進行揭露和抨擊。

(2)生活困頓

杜甫直到四十四歲纔得到第一個微小的官職,然後他回家探親。這十餘年中杜甫家中生活舉步維艱,困頓不堪,他到家時發現,自己的小兒子剛剛餓死。悲憤之中,杜甫寫下了第一首長篇詩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

杜甫的本心,仍然是希望通過作品的呼聲,來喚醒皇帝的覺醒。

事實說明,杜甫確實寫了一些揭露社會現實、諷刺官僚階級的作品。

通過綜合分析杜甫的思想理念、人格品德,我們發現,忠君愛國憂民的思想,深深的根植於詩聖杜甫的思想深處,即便是自己仕途不順、生活困頓時,也絲毫沒有改變“奉儒守官“的理念,和“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志向。

他在觀察和體驗到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的腐敗政治時,也寫出了許多揭露現實、抨擊腐敗政治、同情百姓的作品,對這些不合理現象進行諷刺。

但是從杜甫內心來說,他並不是針對李唐皇權,也不是有攻擊或者推翻李唐皇權的想法。他更多的考慮,是希望通過自己有限的呼聲,喚醒當權者的良知,引起皇帝的注意,從而有可能採用自己的治國理念。

二、他作詩到底有沒有受人指使?

杜甫的儒家思想和忠君愛國的思想,是自動自發的從內心流露出來,沒有人收買或威脅他去這樣做。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下。

1、安史之亂前。

(1)青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處於求學階段,青壯年時期處於遊歷階段,那時候的詩歌大多是抒發個人的理想與志向,並不存在諷刺朝廷的詩歌。家庭對他的教育也是忠君愛國,自然也不會唆使他去嘲諷朝廷。

杜甫在壯年時期,遇到詩仙李白,那時二人一見如故,結爲忘年之交,二人同遊江湖,尋仙訪道。詩仙李白雖然剛剛遭到貶謫,但他仍然對仕途抱有幻想,自然也不會指使杜甫寫詩嘲諷朝廷,那樣做不是自毀前程嗎?與詩仙的身份與名望也不相符嘛!

(2)成年入仕

仕途不順,一直到安史之亂這一階段,大概經歷了十餘年的時間。在這一階段,杜甫飽受青少年時期所沒有嘗過的苦難:科舉失利、自薦無果、遭奸臣坑害、家貧維艱、兒子餓死。

說句實話,換了一般人,遇到這種事情可能早就內心崩潰了可是杜甫卻仍然在堅強的努力,堅守着自己內心的志向。

杜甫四十四歲的時候,被生活所迫,無奈接受了一個低微的職務。但就在同年,安史之亂爆發了。

2 安史之亂

唐玄宗早期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但是好景不長,虛假的繁榮,衝昏了君王的頭腦,唐玄宗開始了亡國的統治節奏:在生活上沉溺後宮、耽於享樂;在政治上重用奸佞,遠離良臣;在軍事上縱容安祿山坐大。綜合因素所致,在公元755年爆發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杜甫此時剛剛擔任了人生第一個小官“兵曹參軍“,就是看管武器庫房的負責人。上任沒二個月,就遇到了安史之亂,皇帝也倉皇西逃。於是杜甫也趕緊舉家避難。在途中不幸虧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人倒黴了,喝口水都塞牙。

如果說杜甫作詩諷刺朝廷,有可能受人指使,應該就是指在被叛軍俘虜這一階段。我們來看看是否有這種可能性:

(1)杜甫當時的社會地位、名氣。

安祿山在叛亂之前 ,早已手握重兵,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對於朝廷實力、官員境況非常熟悉,能被他看重和收買的,都是有相當的權力之臣。

而杜甫卻還只是一介草民。在安祿山叛亂之時,杜甫剛剛“走馬上任“,當了一個看守武器庫房的負責人,這樣的官員,對於安祿山來說根本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

(2)杜甫當時的態度、行爲。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杜甫被俘虜之後,因爲叛軍對他不重視,所以沒有被囚禁,也就是沒有人管他。所以杜甫在淪陷區還是有一定的自由的,只是不允許離開

而杜甫在此期間,先後寫下了《爲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爲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熱情。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杜甫在被俘後,不但沒有被人指使寫諷刺詩,而是根本就沒有人答理他,還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並且在此期間還寫下了爲國獻計獻策的作品,這就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人可以被限制自由,愛國的思想不受鉗制。

說白了,人微言輕的時候,不但是李唐高官不會重用你,皇帝當然也不會賞識你。更現實的情況是:連安史叛軍都懶得答理你。在叛軍看來,杜甫根本沒有太大的可利用價值,就算是想利用文人來嘲諷李唐皇權,也會找當時象王維那樣有名氣、有影響力的人來利用。

在這種情況下,叛軍還會指使杜甫寫詩嘲諷朝廷嗎?

當然不可能!

【總結】

杜甫這樣高尚人格品德的文人,作詩基本上是出於本心寫作的,並不需要有人指使。他所寫的一部分諷刺詩歌,也確實是對社會現實和腐敗統治的揭露和嘲諷

但即使是仕途坎坷、人生困頓,杜甫仍然忠於李唐王朝的。就算後來被安祿山叛軍所俘,也並沒有出現叛變投敵、轉而攻擊朝廷的行爲。

詩聖杜甫,我手寫我心,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忘記愛國憂民,這種高尚的人格與行爲,可以作爲中國文人所效仿的典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