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诗讽刺朝廷,是不是有人指使他这样作?

——当然不是。

关于这个问题,往深处探究,起码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杜甫作诗讽刺朝廷,对朝廷有不满,甚至愤恨。

二,杜甫受人指使,而背后指使的力量,显然对李唐王朝心怀叵测。

杜甫其人、其品、其诗、其事,在正史都有明确的记录,后人也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与中肯的评判。

如果是一般人处于杜甫当时的社会背景,受到杜甫所遭遇的艰难困苦、甚至是生死考验,可能早就痛苦不堪、意志崩溃,对朝廷怀恨在心,利用文学作品对朝廷进行讽刺、谩骂。如果遇到如“安史之乱“那样的战争机会,可能也会早向叛军投降,卖主求荣,利用诗歌大肆对朝廷进行嘲讽与攻击。

结合题目,我们需要搞清楚至少两件事情:

一,他作诗到底是讽刺部分腐败当权者,还是从根本上反对李唐王权?

二,他作诗到底有没有受人指使?

一、杜甫有没有写讽刺朝廷的诗?

1 一个人的思想理念就是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对自身的言语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诗圣杜甫当然也不例外,

我首先来探究一下决定杜甫言语行为的思想理念。

(1) 杜甫的思想理念。

杜甫出身于官宦家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唐朝官员,家族祖训家风就是“奉儒守官”,都是做一个忠臣,忠于自己所在的朝廷。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文人所遵循的人生准则。

忠君爱国,当然是杜甫内心最基本的思想理念。

奉儒守官当然要忠于朝廷,即便是对部分黑暗统治进行揭露和抨击,也不能反对朝廷的皇权,那就与朝廷站在对立面,那也就无法做到奉儒守官的理念了。

所以杜甫早年的作品,大多是反映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对人生未来的憧憬。

(2)杜甫的为官理念。

上面说到,杜甫因为家族家风的薰陶,恪守奉儒守官的思想观念。在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杜甫成年后步入仕途,他所遵循的为官理念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虽然一生在仕途上非常失败,但他一直到老,都仍然恪守着忠君爱国的志向,坚守着忧国忧民的理念,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到君王的重用,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辅佐君王达到甚至超出古代圣王尧舜的伟大成就,治国理政,使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这样一位具有坚定忠君爱国思想的人,基本上可以判断是不会反对李唐皇权的统治的。

2 在遭遇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候,杜甫忠君爱国的志向有没有动摇呢?

(1)仕途坎坷

杜甫在壮年之后,开始寻求佳作机会,科举失败,求仕不顺,这样一拖就是十年时间。在这期间,杜甫的作品也有反映当时百姓的疾苦和政治黑暗,也有揭露当权者的丑恶嘴脸,但是也只是进行揭露和抨击。

(2)生活困顿

杜甫直到四十四岁才得到第一个微小的官职,然后他回家探亲。这十余年中杜甫家中生活举步维艰,困顿不堪,他到家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刚刚饿死。悲愤之中,杜甫写下了第一首长篇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杜甫的本心,仍然是希望通过作品的呼声,来唤醒皇帝的觉醒。

事实说明,杜甫确实写了一些揭露社会现实、讽刺官僚阶级的作品。

通过综合分析杜甫的思想理念、人格品德,我们发现,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深深的根植于诗圣杜甫的思想深处,即便是自己仕途不顺、生活困顿时,也丝毫没有改变“奉儒守官“的理念,和“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志向。

他在观察和体验到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的腐败政治时,也写出了许多揭露现实、抨击腐败政治、同情百姓的作品,对这些不合理现象进行讽刺。

但是从杜甫内心来说,他并不是针对李唐皇权,也不是有攻击或者推翻李唐皇权的想法。他更多的考虑,是希望通过自己有限的呼声,唤醒当权者的良知,引起皇帝的注意,从而有可能采用自己的治国理念。

二、他作诗到底有没有受人指使?

杜甫的儒家思想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是自动自发的从内心流露出来,没有人收买或威胁他去这样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下。

1、安史之乱前。

(1)青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处于求学阶段,青壮年时期处于游历阶段,那时候的诗歌大多是抒发个人的理想与志向,并不存在讽刺朝廷的诗歌。家庭对他的教育也是忠君爱国,自然也不会唆使他去嘲讽朝廷。

杜甫在壮年时期,遇到诗仙李白,那时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二人同游江湖,寻仙访道。诗仙李白虽然刚刚遭到贬谪,但他仍然对仕途抱有幻想,自然也不会指使杜甫写诗嘲讽朝廷,那样做不是自毁前程吗?与诗仙的身份与名望也不相符嘛!

(2)成年入仕

仕途不顺,一直到安史之乱这一阶段,大概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杜甫饱受青少年时期所没有尝过的苦难:科举失利、自荐无果、遭奸臣坑害、家贫维艰、儿子饿死。

说句实话,换了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情可能早就内心崩溃了可是杜甫却仍然在坚强的努力,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志向。

杜甫四十四岁的时候,被生活所迫,无奈接受了一个低微的职务。但就在同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2 安史之乱

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但是好景不长,虚假的繁荣,冲昏了君王的头脑,唐玄宗开始了亡国的统治节奏:在生活上沉溺后宫、耽于享乐;在政治上重用奸佞,远离良臣;在军事上纵容安禄山坐大。综合因素所致,在公元755年爆发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杜甫此时刚刚担任了人生第一个小官“兵曹参军“,就是看管武器库房的负责人。上任没二个月,就遇到了安史之乱,皇帝也仓皇西逃。于是杜甫也赶紧举家避难。在途中不幸亏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人倒霉了,喝口水都塞牙。

如果说杜甫作诗讽刺朝廷,有可能受人指使,应该就是指在被叛军俘虏这一阶段。我们来看看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1)杜甫当时的社会地位、名气。

安禄山在叛乱之前 ,早已手握重兵,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对于朝廷实力、官员境况非常熟悉,能被他看重和收买的,都是有相当的权力之臣。

而杜甫却还只是一介草民。在安禄山叛乱之时,杜甫刚刚“走马上任“,当了一个看守武器库房的负责人,这样的官员,对于安禄山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

(2)杜甫当时的态度、行为。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杜甫被俘虏之后,因为叛军对他不重视,所以没有被囚禁,也就是没有人管他。所以杜甫在沦陷区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只是不允许离开

而杜甫在此期间,先后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杜甫在被俘后,不但没有被人指使写讽刺诗,而是根本就没有人答理他,还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且在此期间还写下了为国献计献策的作品,这就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人可以被限制自由,爱国的思想不受钳制。

说白了,人微言轻的时候,不但是李唐高官不会重用你,皇帝当然也不会赏识你。更现实的情况是:连安史叛军都懒得答理你。在叛军看来,杜甫根本没有太大的可利用价值,就算是想利用文人来嘲讽李唐皇权,也会找当时象王维那样有名气、有影响力的人来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叛军还会指使杜甫写诗嘲讽朝廷吗?

当然不可能!

【总结】

杜甫这样高尚人格品德的文人,作诗基本上是出于本心写作的,并不需要有人指使。他所写的一部分讽刺诗歌,也确实是对社会现实和腐败统治的揭露和嘲讽

但即使是仕途坎坷、人生困顿,杜甫仍然忠于李唐王朝的。就算后来被安禄山叛军所俘,也并没有出现叛变投敌、转而攻击朝廷的行为。

诗圣杜甫,我手写我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记爱国忧民,这种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可以作为中国文人所效仿的典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