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楚汉争霸后,刘邦建立汉朝,为了防止秦朝灭亡的事情在汉朝发生,他采取休养政策;同时,为了让刘家天下传承下去,他采用了对皇室直系亲属封地为王,绕是这样,西汉也没能逃过外戚干政的局面。其整个历史时期,出现过好几次外戚专权的局面,但是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三次,分别是吕后专政,霍光专权,王莽篡汉。
就这三次具有代表性的外戚专政来看,前期造就了汉室的中兴,而后期则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覆灭,我们来分析这些外戚专权的原因,从中梳理出一些历史规律。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中,外戚专权或者干预朝政的事情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发生,不过在以男权为代表的封建王朝中,女性专权或者临朝的现象很是反常,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的诟病和抨击,把女性专权这种现象称之为“红颜祸水”,或者直接叫“女祸”,后来被统称为“外戚之祸”
历朝历代,女性专权主要是以皇宫之中的皇后,嫔妃为主,她们在逐渐掌控了权力以后,任用自己宗族的实力,与原有的皇权形成对立,造成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改朝换代。
外戚干政其,起源于西汉。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年幼,吕后辅佐,把持朝政,不过她专权也只是仅限于宫廷和迫害刘氏一族,没有形成正真的外戚干政。这一时期,外戚实力依旧屈服于大臣权利之下,最多也就是外戚封侯拜将而已。

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他继承了皇位,但是真正的权力还是被窦太后掌控,其外戚主要代表就是窦婴,不过凭借裙带关系进入朝中的还有田汾,他与窦婴之间的权力争斗惹得窦太后很不高兴,于是又将两人免职。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真正掌握了大权,将田汾任命为宰相,也算是外戚开始掌权的标志。
从田汾开始,汉武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任用卫夫人的弟弟卫青做大将军,卫夫人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做大将军;同时,又任用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做大将军征讨匈奴。随着对外战争的胜利,卫青被封为大司马,开始了外戚掌权的道路。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封建专制就是皇帝把一切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必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机构,由此产生了外朝,而卫青这些人是外戚子弟,因此容易掌控,这也是汉武帝重用外戚的主要原因。

霍光是汉武帝遗命的辅佐大臣之一,权力很大,经常出入于内宫之中,并且逐渐于外朝实力融合在一起。在皇帝年幼无知的情况下,他实际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但是霍光虽然大权在手,却没有丝毫的图谋不轨之心,也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汉武帝在这一方面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利用外戚的关系来牵制和制约外朝,让政局达到平衡,不过从此以后,外戚专权由此开始。西汉帝王看中外戚的主要原因
有汉武帝首创的外戚干政开始,一直到大司马辅政的政治格局开始,被后世皇帝执行并且贯彻,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地位,采用内用外戚,外用藩镇的格局。事实证明,外用藩镇这一策略并不受到皇帝们的信任,很多影响社会政治局面的因素都是有各地诸侯引起来的,从汉景帝削藩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外戚则不同,他们与皇帝之间的感情纽带是亲情关系,很是受到皇帝的信任。

众所周知,这些藩镇势力与皇帝的关系也仅限于同宗的层面上,宗室传过三代以后,兄弟之间的感情早就淡薄了很多,一旦发生叛乱,基本上都是由于这些藩镇势力无限扩大造成的。外戚不论一时有多么的显贵,却很容易掌控在自己手里,它始终都难以摆脱持久权力的特征。以霍光为例,虽然他位极人臣,权力滔天,但是汉宣帝还是很轻而易举的就灭了他。
其二,外戚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太大的野心。从西汉的历史以后,历朝历代的教训可以看出来,外戚专权很少能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因为它是与皇权有利的结合在一起的,外戚势力对皇权有很大的依靠性和依赖性,所以皇帝才能充分的利用它。
“置宰相不选贤,苟可用专制者。” ——史书《汉书·蔡义传》
一旦外戚势力过大,皇帝就会利用外朝势力直接将外戚势力彻底铲平,而当外朝势力做大时,他又可以利用外戚势力来压制外朝势力,达到政局的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有很多学者说外戚专权会让皇帝成为傀儡,这种说法我个人是不赞同的,只要皇帝不是那种没有成年的小孩子或者白痴,一般情况下外戚是很难掌控皇帝的,外戚只是代表皇帝来行使权利,而不是要挟皇帝或者怎么样的,它不能改变皇权的属性和朝代本身的性质,它们也是在积极的维护皇权。西汉时期王莽篡汉的原因以及背景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纵观整个千年的封建王朝,外戚成功颠覆王朝的也只有很少数几个人而已,一位就是王莽,还有另外两位分别是东汉末年的曹丕,自己建立隋朝的杨坚。严格意义上来说,曹丕不能算是外戚颠覆了东汉王朝,其父曹操已经在当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建立新的王朝只是早晚的事情,而杨坚的父亲本就是北周的重臣,权力掌握了一切,杨坚只不过是发扬了其父的思路而已。所以,历史上外戚颠覆王朝的也只有王莽一人而已。
王莽篡汉的历史因素很复杂,不仅仅是能用“外戚之祸”就能形容的,王莽的祖上阳平王家确实是汉朝历史上外戚中权势最为显赫,历史最为长久的一家,而王莽自小开始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在西汉末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中,他身在朝廷,与宦官势力对抗中,逐渐得到了大批儒生的支持,同时也走上了权力巅峰之路。
王莽之所以篡汉成功,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西汉末年政治局面的不稳定,让民众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而王莽就在这时候被大批的儒生推举了上来,顺理成章的让汉朝的皇帝将皇位“禅让”与他。做为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哀帝这时已经没有外朝势力的帮助,所以王莽必能顺利夺取皇位。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十分消极的一面,要从它本身对社会的发展来看待。先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吕后专政参政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吕氏家族的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打击了刘氏家族,但也维护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吕后专权对于当时国家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霍光专权时候,由于霍光是受到汉武帝遗命做为辅佐大臣登上历史舞台的,他秉承着汉武帝的遗志,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努力改变老百姓生活,从这一方面来说,霍光专权也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之前他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
这是班固在《后汉书》中对于霍光的赞誉,也说明了后世历史学家对他功绩的肯定。
至于王莽这个历史事件,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也不能说他没有一点的历史积极意义,至少他颠覆了西汉时期那种社会不安,动荡不定,政局黑暗的时代,为历史加快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其消极影响,外戚专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朝带给皇权的压力,但是对于皇室成员的打击和伤害是非常大的,它所造成的危害影响了以后千年王朝的皇权更替。总结
自西汉汉武帝开创的外戚专权以来,以后的封建王朝都遵循着这一规则,由于外戚的可掌控性,让后世的帝王们更加信任身边的人,或者自己嫔妃的亲人,造成了诸如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事实,从而大大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明朝宦官专权,让中国历史进入了最为黑暗的时代。不过西汉外戚专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来高度的君主专制,是需要这样的外戚来平衡的,这也是皇权集中体现的一种形式。
我们看待历史,应该本着事实求是,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不应该一言蔽之。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迎接“不变应万变”,让自己更强大。
参考文献:
《汉书》
《西汉外戚专权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