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当一百多年后,崇祯皇帝讨论起南迁的事,不免让大臣联想起土木堡之变。在4月23日早朝的时候,就是崇祯提议说让大臣们一起去奉先殿完事的那次,没人愿意接受崇祯的提议,他就用手蘸着水在龙书案上写了几个字:“文臣个个可杀”。

崇祯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当中,可以说是非常悲情的一个了。在公元1644年4月22日晚,离25日崇祯煤山上吊还有三天时间,这晚崇祯披头散发的在宫中跑了好几圈,时而停下来捶胸顿足,呼天抢地。


第二天早上,崇祯还是准时去上了早朝,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十七年。这次上朝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李自成大军已经将北京团团围住,谁都跑不掉了,上朝也仅仅是君臣抱头痛哭而已。据野史记载,崇祯在这天早上还做出了一个提议,就是跟大家商量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奉先殿是宫内祭祀祖先的地方,而完事的意思就是大家一块死。崇祯的提议是趁着人多,大家一块结束生命得了。结果所有官员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接崇祯的话,这个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4月24日傍晚,崇祯又在宫内组织了一次家宴,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叫了过来,吃过饭后,掏出宝剑就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事已至此,我们都不能再活下去了”。妻儿老小纷纷痛哭流涕,只有坐在崇祯身旁的周皇后相对冷静,她对崇祯说:“ 夫君啊,我早就劝你,咱南京还有一个家,早早地南迁,也不至于落到如此境地 ,”说完转身就回后宫自缢身亡了。崇祯将三个儿子乔装打扮后,派人送出了城,然后对于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了解了生命,一个砍断了手臂。

第二天,也就是25日,北京城已经被攻破,据说崇祯这天早上还在皇宫里面跑了一圈,看看有没有大臣来上早朝,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大臣过来。绝望的崇祯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艰难地走到了故宫后面的煤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之后在山顶自缢身亡了。崇祯的最后一天很悲壮,也很有戏剧性,这一幕如果被搬到如今的影视剧上,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和同情。


在中国历史上,遇到危险被迫出走皇宫的皇帝也并不是没有,只要还有可能,跑也并不丢人。比如唐朝安禄山打到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就带着一众人马跑了。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不也是跑到南方建立政权,与金国分庭抗礼了。其实按照当时明朝的情况,如果崇祯南迁,反而是对明朝有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第一,北方当时连年大旱、大灾,还战争不断,可以说,北方已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了。如果崇祯南迁,就等于把一片烂摊子留给了李自成。而后来事实也证明,李自成一帮农民军,打仗还可以,要说搞政治,那还真不在行,再加上东北的清朝虎视眈眈,如果北方被李自成接手了,那这么多棘手的问题,他依旧处理不好,很可能还是会兵败如山倒。这时候崇祯皇帝在南方稍作整顿,重振旗鼓之后再杀回北方,岂不是可以东山再起。


第二,崇祯如果南迁到南京,其实有个天然的优越条件,就是南京是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的,这是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到北京时,让南京特意保留的,南京可以说是明朝的陪都了。如果崇祯南迁,直接就有现成的行政班底可以用,这样处理起国事来就得心应手很多。

那崇祯为什么不南迁呢?他其实也有考虑过,在1644年2月份,有一个叫李明睿的大臣就给崇祯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他提出让崇祯以去孔庙朝圣,为天下祈福的方式撤退,去山东拜孔庙,先到曲阜、济宁这些地方朝圣,李明睿再派人把崇祯接到淮安,然后就让南京那个兵部尚书史可法,把崇祯从淮安接到南京,这每一站设计得都井井有条。

但这个方案要顺利实施,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缺资金,没钱怎么办,李明睿就建议崇祯皇帝自掏腰包,然后他拿着这些钱去给崇祯皇帝办事。但崇祯一听还得自掏腰包,那就不干了,这钱得户部来出。但问题是,如果让户部出钱,那这件事就变成国家财政的事了,就必须提交到朝堂上,让内阁大臣共同商讨才能出结果,这就比较麻烦。


麻烦归麻烦,崇祯还是把这件事提到了内阁会议上。这一提,马上就有人反对,为什么反对呢?首先,在1644年2月份,李自成还没打到北京,还没有到最关键的时刻,所以有大臣觉得还有希望硬撑一下,把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调回来,如果这支队伍也沦陷了,那才算是最后时刻。其次,在崇祯年间,北京被围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发生过好几回。这种事情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发生过几次之后,就感觉没那么严重了。

最后就是考虑到前朝的土木堡之变,这是发生在明朝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明英宗当时御驾亲征,被蒙古人给抓了。当时的北京城也被围过一次,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也提出过南迁。但这时候蹦出来了一个反对南迁的人,就是民族英雄于谦。他极力反对南迁,还力挽狂澜地击退了蒙古人。这件事证明了,最后一刻坚守还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锦绣河山。后来说南迁的徐有贞,被证明的确是个奸臣。所以当一百多年后,崇祯皇帝讨论起南迁的事,不免让大臣联想起土木堡之变。他们觉得不能跑啊,跑了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了,反对跑的人反而成了正派人士,成了忠臣。

大臣对于南迁的事一点都不积极,还有很多反对的,这就让崇祯很尴尬了,没人给皇帝台阶下,直接把崇祯晾在那了,就算他心中有一万个南迁的想法,也说不出口了,只能硬着头皮撑着。之后还有人提出将太子送到南京,毕竟太子是正统继承人,留得青山在啊,如果北京沦陷,崇祯不在了,太子还能继续大明的基业。


崇祯其实心里很不高兴,这是让我在北京等死啊!但是回头又想了想,为了大明的基业,这确实也是个解决方案。他把这个方案又在朝堂上提了出来,又被大臣们否决了。大臣的意思是皇帝还健在,怎么能让太子做出这么不孝的事情。这把崇祯给气的,据说当时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给踢翻了,大家不欢而散,太子南迁的事又被搁浅了。

在李自成大军即将打到北京的时候,最后一个被派出去抵挡敌军的人叫李建泰,他没能抵挡住李自成,在兵败之际,给崇祯写了一封战报,也算是遗书吧,大致意思是守不住了,我死了不要紧,皇帝赶紧走吧,别再北京呆着了。但这件事也因为官员们各种议论而没有了下文。

怎么就没有人出来给皇帝一个台阶下呢?哪怕是有人站出来喊一嗓子,让皇帝赶紧撤也行啊,那崇祯说不定就顺着台阶下了,就顺利南迁了。但没有一个人说话,更多的是反对崇祯南迁的人在说话。


在4月23日早朝的时候,就是崇祯提议说让大臣们一起去奉先殿完事的那次,没人愿意接受崇祯的提议,他就用手蘸着水在龙书案上写了几个字:“文臣个个可杀”。之后几天还说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而且在煤山自缢的时候,也留下了一句:“大臣误我,致失天下”的话。

可以看出,崇祯死之前,没有恨李自成,没有恨皇太极,反而恨的是这些大臣,可见朝堂上的大臣才是阻碍崇祯南迁的最大障碍,也让他无可奈何地背上了亡国之君的称号。

欢迎阅读文化历史那些事的原创文章,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阅读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