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馬歇爾並不同意丘吉爾的觀點,堅持要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先光復法國,再聯盟法國,共同對德作戰。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美國參戰後,在第二戰場開闢的問題上與盟友英國遲遲不能保持一致,尤其在第二戰場的作戰地點、登陸時間上,兩個國家產生嚴重分歧。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參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又多了一個強悍的盟友。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迫於德軍強勢進攻,強烈要求美英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以支援蘇聯。
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有了美國的加入,可行性就高了許多。1942年4月,美國羅斯福總統批准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關於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主張,可是爲什麼一直拖到1944年6月呢?
第二戰場的開闢,主要以美英聯盟作戰爲主,只要任何一方有不同意見,戰場就無法開闢。
斯大林早在1941年,就要求英國政府開闢第二戰場,但是卻延遲到1944年。一個原因是美國當時還未參戰,英國不敢擅動。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美國參戰後,在第二戰場開闢的問題上與盟友英國遲遲不能保持一致,尤其在第二戰場的作戰地點、登陸時間上,兩個國家產生嚴重分歧。
美國軍方堅持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而英國首相丘吉爾打算在地中海地區開闢。
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丘吉爾與馬歇爾將軍吵得不可開交。丘吉爾建議在愛琴海上的羅德島作戰。他認爲,如果攻佔了這個島,就可搶在蘇聯人面前,從巴爾幹半島推進,佔領羅馬尼亞、奧地利和匈牙利。
其實在這裏,英國是有私心的,英國並不想法國那麼快光復,這樣西歐霸主地位仍是英國。另外從巴爾幹半島推進,又可以順勢搶奪地盤,兩全其美。
可是馬歇爾並不同意丘吉爾的觀點,堅持要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先光復法國,再聯盟法國,共同對德作戰。
丘吉爾差點氣暈,激動地扯着上衣翻領,唾沫橫飛地對馬歇爾說:“我告訴你,我們英國皇家軍隊都不怕死,只知道如何讓步槍吐火,坦克必須馳騁疆場!”是人都知道,這是他的說辭而已。
馬歇爾將軍針鋒相對,毫不退讓地說:“假如讓我決定的話,我絕不會讓我的士兵去那個該死的島上送死,我想,上帝也絕不容許我這麼做!”
最後,不管丘吉爾多麼不願意,在作戰實力大大超過英國的美國人面前,還是屈服了。
雙方最後終於達成了在1944年6月發動“霸王行動”的共識,就是史上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
所以可以看出,美英盟軍雖然劍鋒直指德國,但是心裏都有各自的小九九。
國與國的利益是永遠無法一碗水端平的,但是總會想到辦法儘量去磨合,就看雙方願意不願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