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一非遺體驗館。 張煜歡 攝

(兩會速遞)代表議重振旅遊業:以“旅遊+”賦能消費新市場  

中新網北京5月27日電(張煜歡 王蒙)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們積極就疫後如何重振旅遊業建言獻策,提出通過“旅遊+文化”“旅遊+教育”“旅遊+醫養”等“旅遊+”形式,爲旅遊業發展開拓新的消費市場。

針對旅遊業當下發展問題,有代表建議於官方層面出臺相應幫扶機制,作爲促進行業復甦的直接手段。

以文旅融合爲例,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朱虹提到,當前文旅業也在復工復產,但受疫情影響,文旅企業陷入困境的局面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其表示,文旅產業作爲朝陽產業、幸福產業、富民產業,需要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疫後文旅產業幫扶機制,幫助其儘快走出困境。

杭州餘杭一非遺體驗館。 張煜歡 攝

朱虹建議,從國家層面依法加大減免稅費力度,探索設立全國文旅產業幫扶基金,並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文旅企業進行金融扶持,如提供專項貸款、貼息貸款等。同時從國家層面,應儘快出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展國家級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創評工作,明確示範區創建的標準和規範,示範引領文旅融合發展。

而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教育+旅遊”也逐漸風靡開來,研學遊恰是其代表產物。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平陽基層委員會副主委、浙江溫州鰲江鎮聯南村村委會主任陳愛珠介紹,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文明確提出要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浙江、廣東等省相繼出臺了實施意見。

“研學遊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教育素質,預計每年還帶動旅遊消費600-1000億元。”陳愛珠坦言,研學遊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風險責任界定不清、景區服務模式難以適應研學旅行、從事研學旅行的複合性人才嚴重缺失、研學機構監管不足等,皆限制着研學旅行產業的發展。

她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主動界定、篩查並吸納具有專業安全保障的第三方機構、保險和旅遊機構,統籌各種專業智慧和資源,按照“誰收費、誰負責”的基本原則界定安全責任。

“要以市場機制帶動研學旅行資源逐步完善和充分整合,注重宣傳,增強家長、學生對研學旅行活動的認知度。同時,加強研學旅行專業人才培養,設置綜合評價體系,加大對研學旅行機構監管,教育部門出臺文件明確研學旅行費用承擔機制。”陳愛珠說。

“旅遊+醫養”作爲一種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在全球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抲魚人漁業專業合作社黨總支書記、理事長夏永祥舉例,舟山海洋風光秀麗,海島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確定了細胞治療創新發展、現代精準健康管理等重點發展方向,可謂具有發展醫療旅遊的獨特土壤。

爲增強醫療旅遊區域性發展勢頭,夏永祥建議,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頂層規劃、方案中納入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內容,明確舟山作爲長三角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發展定位,給予相關政策支持,並在企業引進、產品創新、人才保障、金融支持、發展環境等方面,加強長三角三省一市統籌聯動,做好相關綜合規劃的指導。(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