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什麼叫大國?怎樣才能保持大國地位?對於這個說法,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情況都有着不同的解釋。國土面積大,我們可以稱他爲大國,政治影響力大,軍事實力強,我們也可以稱他爲大國。在英國女王維多伊利亞時期,得益於殖民時代的紅利,英國成爲了全球集領土面積、軍事實力爲一體的第一的大國,“大英帝國”的稱號可謂是名副其實。可二戰結束以後,經歷了兩次戰爭的消耗和亞非拉美國家獨立的浪潮,英國的國家實力一墜千里。爲了維持其大國的地位,擁有核武器就成爲了英國的必經之路。
美國的原子彈也有英國人的功勞
我們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國家,爲了研製原子彈,美國於1942年制定了一個叫做“曼哈頓工程”的核試驗計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部同名美劇)集合了當時全美和西方所有的科研力量,耗時三年,耗費20億美金,終於成功。
其實英國的核試驗歷史比美國還要更早,1941年的時候英國就祕密成立一個叫做“管合金”科研機構,專門用於原子彈的研製,但由於當時英倫三島正面臨着德國轟炸機的巨大威脅,再加上整個歐洲都需要美國的參戰支持,所以英美在1943年簽訂了《魁北克協定》以後,英國的所有發展原子彈的科學家以及相應的科研成果全部都投入到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中。所以說,美國能夠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這和英國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有條件就要上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上
原子彈在日本所展現出的巨大威力讓美國人認識到,核武器的技術必定是改變世界格局的重要工具,而美國想要成就全球霸主地位就必須壟斷和獨享該項技術,於是美國製定了極其嚴格的核技術保密措施,企圖通過壟斷的方式讓各國俯首稱臣,甚至連最親密的盟友都不願意分享。
對於英國來說,美國這種爲了自身利益壟斷核技術的做法當然引起了英國的不滿,爲了保持和美國同等的大國地位,躋身有核國家的隊列,英國決定重新啓動原子彈研製計劃,並與1947年正式對外公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努力,英國在1952年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爲了繼美國、蘇聯以後第三個核武器國家。
可光有原子彈還不行,你還得將原子彈發射出去,也就是說還得有核武器發射平臺,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國家追求建設三位一體,即海、陸、空核打擊力量。因爲三個方向的核武器投擲平臺能夠極大的增強一個國家的核戰略反擊生存能力,可這三個方向同時發展的話對於英國來說可能也是極爲不現實的,核潛艇的建設,戰略轟炸機的建設,陸基彈道導彈的建設都會耗費英國大量的軍費,這無疑是一條極其困難的路子。我們來看看英國是怎麼做的!
第一款空中戰略核武投擲平臺誕生
隨着冷戰格局的加劇以及蘇聯成功的試爆了原子彈,這給以美國爲首的北約組織帶來了巨大的安全危險。對於核武器的技術使用上,美國開始改變原先的絕對保密政策,特別是在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以後,美國更認爲北約組織的國家應該更多的承擔相應的防禦壓力。於是在美國的幫助下,英國在原子彈爆炸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955年,成功服役了第一部具備投擲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維克斯勇士”號。
曇花一現的路基彈道導彈
由於美蘇爲首的北約和華約組織相繼成立,歐洲逐漸成爲冷戰對峙的前沿。爲了讓英國承擔更多的防禦職能,在美國的遊說之下,英國於1954年開始研製一款名爲“藍光”的中程彈道導彈,這也是迄今爲止英國唯一服役過的陸基核武發射平臺。雖然該導彈在1955年就開始預備部署和不斷的實驗改進,但由於高昂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需求,英國最終不得不在1971年完全放棄該型導彈,從1964年試射第一枚導彈算起,前後僅歷時7年,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曇花一現。爲了給“藍光”尋找新的替代品,英國決定向美國採購“天空之箭"導彈,該型導彈可以掛設在英國唯一的戰略轟炸機上,因此可以節省出大量的資金和使用成本。
英美核武的依賴關係改變了英國的核武發展
其實在英國的核武器發展歷程上,內部一直都保持着爭論。最主要的問題都集中在:
一、由於英國的國力和國土面積收縮,核武器的發展和配套設施的研製必將耗費大量的國家資源,而這對於當時急需進行戰後重建的英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
二、英國距離蘇聯有一千多公里的距離,戰略位置並不是特別突出,在傳統的美英友誼之下,美國提供保護就可以了,英國可以節省經費專心發展民生。
三、二戰剛過去不久,核武器巨大的殺傷力和厭戰情緒會造成民衆的反感。
在這三種調論的支持下,英國民衆對於核武器的發展一直充滿着爭議。但這些並未阻擋英國政府發展核武器的決心,並且在冷戰的不斷升級之中,英美的核技術合作越發深入。1958年《英美雙邊防禦協定》簽訂標誌着英美在覈技術合作方面走向了高潮,根據協議雙方將在覈武製造、核反應堆技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
雖然美國放棄了核技術不分享給盟友的政策,但美國始終想讓北約國家的核武器使用權掌控在自己的手中。1962年英美簽訂的《拿騷協議》就是這個觀點的最佳體現。爲了更加靈活的與華約集團進行軍事對峙和武力威懾,美國突然取消了原先答應的“天空之箭”導彈項目,改爲向英國出售“北極星”彈道導彈系統,而這也意味着英國由原先的陸基發射平臺和空中發射平臺,轉變爲海上發射平臺,英國不得不改變原本的核武器發展計劃,開始研製價格高昂的核潛艇。同時,根據英美協議,在美國提供北極星彈道導彈以後,英國必須將蘇格蘭地區的霍利灣作爲美國核彈道潛艇基地,並且還需要將建成的英國彈道核潛艇作爲北約集團核威懾的一部分,並置於整個北約“防禦體系”的指揮之下。
英國內部的反對和美國霸權的支配
英國對美國核力量的過分依賴引發了英國內部的政治反彈,以丘吉爾爲首的保守黨認爲:英國不能將對核武器的信賴交給一個外國人。仔細想想,這句話其實更像是諷刺,二戰時期,據說丘吉爾在去美國求羅斯福援助英國的時候曾赤裸着身體去給深夜拜訪他的羅斯福開門,在羅斯福的一片驚悚中,還大言不慚道:大英帝國對於盟友不會有任何隱瞞。書回正傳,在英國內部的強烈反對之下,英國對於美國所倡導的“共同防禦”政策有所動搖,英國開始傾向於發展獨立的核武力量。同時由於國力的持續衰退,英國於1971年宣佈撤出在亞洲和中東的軍事基地,世界一流大國徹底淪爲歐洲區域性國家。
而隨着英國在全球事務中的收縮,也讓英國認識到,既不能和歐洲其他國家產生過分的競爭,也不能同美國把關係搞的太差,英美的關係和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及影響是相輔相成的。1968年,搭載由美國設計的核彈頭的英國核潛艇開始進入戰備巡邏,從此英國開始擁有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並常年保持着海上核威懾。總體來看,在英國的核武發展歷程中,英國較好的處理了和美國、歐洲的關係,並且保持了自身的大國地位。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現役的北極星導彈已經逐漸落伍,而蘇聯的反導系統則在不斷的加強,如何突破蘇聯現有的反導系統成爲了擺在英國面前的問題。而由於升級系統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英國內部對於這項決議遲遲無法下定論。而如果不進行導彈系統升級不僅意味着英國對蘇聯的威懾會減弱,也會讓英國在歐洲的地位下降。
正當英國人躊躇不決之時,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開始盛行,在美國全球撤軍的大背景之下,英國的戰略價值再度被體現出來,美國人認爲如果美軍減少在歐洲的軍事部署,那麼勢必需要英國出來當餘下的領軍人物,這也能保持對蘇聯的威懾,所以英國發展獨立核武技術的必要性被再度提高。
在冷戰期間,英國也逐漸認識到,作爲歐洲的區域性國家,核武器的發展要始終量力而行,建設一支精簡的核威懾力量是最爲符合英國國情的。至此,英國的核武發展思路由原先的三位一體轉變爲: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並一直持續至今。1979年,美國準備出售替換原先“北極星導彈系統”的“三叉戟”導彈。1986年,第一艘裝載“三叉戟"導彈系統的英國“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下水。
結語
總結來看,英國核武器發展的思路是非常值得借鑑的,雖然英國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但英國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未分享到美國的核技術。在英國發展核武器的同時,不斷的面臨着內部和外部的政策壓力,比如前文提到的美國防禦政策壓力以及內部關於核武器發展壓力等等,但這些都未改變英國堅持發展核武的總體思想:英國堅定的認爲擁有核武器纔是保持大國地位的唯一方式。
同時在一面發展核武的時候,還結合自身的情況,不僅融入到了美國在歐洲戰略部署的環節之中,也在歐洲國家中保持了一席之地。不可否認,冷戰的原因給英國核武器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英國也確實抓住了機會,但由於由於北約共同防禦的影響和自身經濟實力的原因,英國最終也放棄了空中核武器投射平臺,1991年,英國最後一架火神戰略轟炸機退役。
英國審視適度的精簡了自身核力量的發展規模,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幹好一件事,從取得成果來看,還是不錯的。並且英國人這一軍事發展的思想一直在往後延續,包括21世紀建設的兩艘雙艦島航母(伊麗莎白和威爾士親王號),你都能從中看到英國在國防力量建設歷史上運用的政治智慧和多角度思維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