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想要用“负罪感”,让孩子变得懂事乖巧,实际上,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就会慢慢的疏远父母,不愿意和父母真诚的沟通,而家长却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够得到一些反馈,忽视孩子的心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晚上带孩子去超市,经过玩具区的时候,看见一个奶奶正使劲拉着孙女的手,想把孙女拖走,但是小女孩就是抱着柱子不肯走,奶奶看到孙女这个样子,只能着急的对孙女讲:“你看你爸爸,从早忙到晚,就是为了给你赚钱供你以后考大学,你再看看你每天都要花钱买玩具,你就不能懂事吗。

“妈妈一天天辛苦上班,就是为了给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不好好上学。” “我们辛苦的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语。出发点是想让孩子珍惜当下,实际上,这样的话却给孩子带去了无形的“负罪感”。


晚上带孩子去超市,经过玩具区的时候,看见一个奶奶正使劲拉着孙女的手,想把孙女拖走,但是小女孩就是抱着柱子不肯走,奶奶看到孙女这个样子,只能着急的对孙女讲:“你看你爸爸,从早忙到晚,就是为了给你赚钱供你以后考大学,你再看看你每天都要花钱买玩具,你就不能懂事吗?”那个小女孩看了奶奶很长时间,才一脸不舍的放下手中的玩具。

我们小时候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这算是长辈们的“杀手锏”, 只要使出“杀手锏”,孩子便能很快的变得“懂事”起来。其实,孩子对于大人的抱怨和辛苦,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孩子最终只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对父母有着深深的愧疚。

一、为什么家长总爱用“负罪感”让孩子听话

1、可以使得孩子变得顺从自己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年龄过小的孩子因为父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也就会把自己要听大人的话,当做是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利用孩子的“负罪感”,让孩子觉得是自己错了,从而变得顺从自己的父母。


2、见效快

让孩子意识到没有父母的辛苦工作,自己就不能拥有更多的东西,孩子意识到问题之后,可能会立刻做出改变,因此,很多家长也就认为让孩子内疚,是培养孩子的最好办法,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短时间内,孩子可能会做出改变,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3、适当的激励孩子

“棍棒”、“吼叫”、“讲道理”,这些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但是用引发孩子“负罪感”的方式,孩子基本上都会按照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诉说自己的辛苦与付出,可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可是很多父母都会忽视一个问题,孩子是上进了,但是驱使孩子上进的是对父母的愧疚,而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六岁之前,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方式及情绪的基调都已经固定。”人的一生在六岁之前,不管是错误的观念还是正确的,都已经固定下来了。不少家长希望通过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从而引发孩子的“负罪感”变得顺从自己,事实上,这样增加孩子“负罪感”的行为或语言,只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负罪感”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1、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的世界中只有父母,而“负罪感”正是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应该向父母索要东西,要得越多父母也就越辛苦,而孩子自己只能通过好好学习,顺从父母,听父母的话,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这样也就很有可能让孩子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心理,去做事,只是一味的去顺从父母。


2、生疏的亲子关系

父母想要用“负罪感”,让孩子变得懂事乖巧,实际上,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就会慢慢的疏远父母,不愿意和父母真诚的沟通,而家长却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够得到一些反馈,忽视孩子的心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3、夺走孩子的能量

当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就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彻底的去否定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孩子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令孩子疲惫不堪,“负罪感”源于保存种族的法则,在亲人之间会变得更加严重,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就会使得经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丧失自信心,把周围一切的不幸都会强加在自己头上。


相信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小欢喜》里的妈妈宋倩对女儿英子的教育方式,因为与丈夫不幸的婚姻,把自己的余生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英子一有自己的想法,宋倩就会觉得自己满腹委屈,用“苦情计”威迫英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在家长看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讲是有效的,但是这样的爱却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

三、想让孩子听话,摈弃“负罪感”教育,多跟孩子交流

1、要学会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我们说出“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好”,“妈妈辛苦工作一天,你还要玩具”,这些语言年龄过小的孩子,真的不能理解。“为了你好”到底是怎么个好法,妈妈辛苦工作与买玩具又有什么关系,在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其实,在孩子看来,并不是多么好。


2、经常与孩子交流

经常与孩子交流,不仅能够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讲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这是给孩子提供一些人生的经验,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带着目的和孩子交流,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3、尊重孩子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选择的能力,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事事都顺从自己,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认知问题的角度,有时在家长眼里觉得好的,在孩子这里并不一定是好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相信孩子的能力。


总而言之,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情绪感染,同时家长们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管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管,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不用管的人,而不是需要我们用尽办法去控制的孩子,无疑后者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今日互动话题:你在生活中和孩子说过上述类似的语言吗?孩子是什么反应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