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下的时候屋子漏雨,两个孩子打着伞躲雨,甄惠敏就陪着马三立坐在门槛上看雨,说一些宽慰丈夫的话,两人平日里也会种上一些蔬菜给四邻八舍送去。在马三立晚年回忆风餐露宿的生活状况时,他说:“按照火车路线一站一站地走下去,小县城、小村镇、集市、庙会,是演出地点,茶馆、书场、路旁、大车店、妓院等等,也是演出场地。

如今,郭德纲在相声界混的风生水起,每次讲相声台下也座无虚席,颇受人们欢迎,是当之无愧的“相声界大师”。

提到郭德纲,就不得不说比他还要红的另一位相声界泰斗——马三立。

马三立在相声界从艺80载,他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却始终初心不改,刻苦钻研相声技艺,80年的演出生涯中,他共表演了200多个传统段子,创作改编的新节目也有六七十个。他被称为“当代相声泰斗”、“喜剧大师”.。

80年的演出生涯中,他共表演了200多个传统段子,创作改编的新节目也有六七十个。他被称为“当代相声泰斗”、“喜剧大师”.

那么,马三立究竟是如何从一位撂地跑码头的卖艺人成长为一代艺术大师、相声泰斗的呢?

1914年,马三立出生于北京一个传统艺人家庭。他的父亲马德禄靠讲相声养家糊口,为人厚道,技艺精湛,活儿磁实,深得师父恩培的喜爱,后来和师傅的女儿萃卿成家,母亲就唱京韵大鼓。

虽然家里算不上富裕,但是对于马三立来说,父母的疼爱使他觉得很幸福。可是这段日子持续了并没有多久,母亲就体弱多病,不幸病逝。为了给妻子治病和送终,马德禄变卖了家中所有财物,带着10岁的大儿子马桂元住到相声园子的后台,把三岁半的马三立送到弟弟家寄养。

6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丁氏,马三立也被父亲接了回来。后娘比不得亲娘,与家人之间总是相处的不那么愉快,她好吃懒做,与父亲、哥哥也时有矛盾发生,弱小的马三立成了继母丁氏的仆人,打骂对于马三立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后来他宁愿放学挨饿也不愿回家。

一个下雨天,本应上体育课的学生们只能无聊的待在教室,后来,老师就让学生们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轮到马三立时,他心一横,就给同学们说了一段相声,瞬间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鼓掌声。以后每逢下雨天,马三立都会被同学们相邀讲相声,他也乐此不疲。这时候,深受父亲熏陶的马三立就成为了班里的名人。

另一边的父亲马德禄深知讲相声的苦,所以,他不希望两个孩子也和自己一样,但事与愿违,他的经济状态已经供不起两个孩子,在马三立没有读完中学时就买不起校服、交不起学费,只能无奈辍学,进入相声界讨口饭吃,那一年,他仅仅15岁。

晚年时,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我不是不爱上学,至今我爱看书,过去每个年级的书,多少年的,多少科目,都保存得整整齐齐,像新的一样”

当初马三立在辍学时,心中是否有怨恨,我们不得而知,值得肯定的是,爱读书的习惯陪伴了他一生。

辍学之后的马三立,小小年纪也加入到了为生活谋生的地步,父亲给他找了个在相声界德高望重的师傅——周德山,周德山待人温和,不会实行棍棒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马三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父不是周德山,而是父亲和哥哥,因为他要学的是马家的活儿。而马家的活儿以文哏见长,需要注意声调、语气等问题,本就不太好学,在加上哥哥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非打即骂。

晚年时的马三立回忆起哥哥马桂元,有一种既佩服又害怕的复杂情感,他佩服的是哥哥相声说得好,说他“编改写作,无一不佳,单口、双口、群活,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而提及学艺这一段,每次都要说哥哥“太爱打人了”。

有一次,被打得厉害,马三立心灰意冷,看到警察局招人,竟去报了名要当警察。最终还是谋一碗饭并且要出人头地的愿望推着他一步一步走了下去。

哥哥要求“学、练、看、演、变”,他自己又加上一个“精”。同时,他自创的“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也成为他相声生涯中的标杆。

后来父亲出面借了高利贷后,马三立才成了家。令人喜气洋洋的新婚之后,他的哥哥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哥嫂离异,孩子归男方,父亲又不幸病故,继母丁氏离家出走。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20多岁的马三立瞬间崩溃,病了3个月,多亏好友们及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大哥要接济,刚会说话的侄子和刚出生的女儿也要抚养,结婚时欠下的高利贷更要偿还,种种生活的重担一下子把他击垮,他只能在不同地方流浪卖艺。

有一次,他托了熟人坐在火车头里,才到了秦皇岛。和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在外地卖艺,坐船时实在太饿,偷了别人的锅饼吃。直到后来在济南卖艺,捡到了10块钱,才买上回天津的车票。

在马三立晚年回忆风餐露宿的生活状况时,他说:“按照火车路线一站一站地走下去,小县城、小村镇、集市、庙会,是演出地点,茶馆、书场、路旁、大车店、妓院等等,也是演出场地。比较大的地方,生意好,就多停留几天,例如沧州、德州、平原、禹城和济南。生意不好,不住店,在火车站候车室凑合一夜,天亮再走。不管生意好坏,我也是经常不断地给家中寄钱,恐怕我老伴和孩子们没钱吃饭。有时存了两元钱,也赶快给家里寄去。我自己的吃喝费用,俭省到了可怜的程度。”

他曾用“生活上的可怜虫”来形容自己所遭受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困境。

在说了10年相声后,马三立在素有“相声窝子”的天津卫渐渐自成一派,崭露头角,北京、天津两地的相声园子和电台都约他前往演出。

后来,天津卫臭名昭著的汉奸袁文会充当幕后老板,成立了兄弟剧团。为了霸占控制技艺出众的艺人,这个剧团强拉马三立入伙,马三立推拖不掉,答应临时帮忙三个月,没想到一进去,就落入虎口,这种被欺压的日子整整持续了5年。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袁文会不再掌管剧团后,马三立才终于回归了自由之身。

恢复自由之后,马三立也迎来了事业巅峰期。

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引起了观众的巨大反响;第二年,他在北京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这10年是他人生中的巅峰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心的相声段子,享誉半个世纪的《逗你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每逢过年时,他终于能给孩子们买上新衣服,贴上喜庆的对联,这些,是他曾经所不敢想的。

演出的地方多了,马三立先生的徒弟发现他只抽恒大烟,这是一款中档价位的烟,而且无论任场合他从不抽别人递的烟。

徒弟不解,就问马三立先生为什么不抽别人递的好烟?

马三立先生回答如果抽了好烟,再抽自己的恒大就觉得没劲了,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抽的越来越贵,他们只是给自己一支,以后还得自己买,因此干脆不抽这些好烟。

徒弟马上又问那么有人递差一点的烟,为什么还是不抽呢?

马三立先生微微一笑告诉徒弟既然有好烟,为什么还要抽这种坏烟呢?

本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会顺风顺水,但是生活的不幸再一次击中了马三立。

1958年,马三立在“反右派运动”中再一次被打成了“右派”,成为了他人征讨对象。

至于被打右派的原因是因为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人数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

而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使他再一次体会了从天堂跌到地狱的苦难。

1958年秋天当成右派后,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做了长达11年的4次下放劳动,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

他也抗争过,甚至跳过楼,但毫无用处。一次批判会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声:“你们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旧友冷笑两声,啪地推开窗户:“哟嗬,你还拿死吓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么大气性,从这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马三立二话没说,猛地站起来跳向窗外,大半个身子已经悬在窗外了,桌边一个弹单弦的艺人赶紧一伸胳膊,夹住了马三立的一只脚,保住了马三立一命,马三立才得以幸存。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年来,不管马三立在城里还是农村,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背词,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他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

1961年3月16日晚上,在天津东郊军粮农场,在这里劳动了两年的马三立被领导突然宣布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马三立激动地当场落泪。

1961年3月24日,马三立阔别观众两年之后,在劝业场楼上天乐曲艺厅进行首场演出,台下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几分钟,久久平息不下来。面对阔别两年多而且如此欢迎、钟爱自己的观众,他以惯有的方式,向台下诸位频频作揖,人们终于静下来了。他喉间哽塞,尽量平和地说:“老没见我了吧,我——病啦!”话音刚落,不少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马三立也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了两行热泪。

在马三立被扣上“右派”帽子后,他的妻子一直陪在他身边,给予了他很多,马三立和妻子甄惠敏在他19岁的时候结婚,两人是包办婚姻,所以,起初,马三立和妻子之间并没有太多感情。

不久后,马三立就在特殊时期里频繁被下放劳动,妻子甄惠敏都陪着他一起。马三立为妻子能时刻陪伴他而感动。在乡下的时候屋子漏雨,两个孩子打着伞躲雨,甄惠敏就陪着马三立坐在门槛上看雨,说一些宽慰丈夫的话,两人平日里也会种上一些蔬菜给四邻八舍送去。过得好不快活!

两人同甘共苦走过20年后,马三立终于返回了自己热爱的相声舞台,儿子也长大了,会买东西孝顺老两口,怕老人家不肯穿用,只报十分之一的价格。一家人生活可谓其乐融融,但甄惠敏的身体却渐渐不好了,去医院检查时,大夫说甄惠敏病情恶化,时日不多了。

之后的2年多,马三立睡觉从来没有脱过衣服,就是为了能在妻子需要自己的时候随叫随到。

1984年3月,甄惠敏的状况已经很不好,马三立和孩子们一块守着她,但当时马三立有一场重要的义演,2000多名观众都在等着他登台。

马三立询问妻子的意见,自己应不应该去,甄惠敏还是让马三立去了,叫他不用担心自己。马三立虽然在舞台上逗大家发笑,心里却一直想着病重的妻子,结束演出后就迅速赶回去看甄惠敏,可是没想到甄惠敏已经不幸逝世,量最后一面都没见到。马三立懊恼不已,为自己最后没有好好陪着妻子感到愧疚。

于是马三立把妻子的遗像挂在了卧室床头,让自己一抬眼就能看到妻子的笑容。按照当地的风俗,马三立送妻子的灵柩去了墓地,这代表他不会再娶,尽管不少人觉得以马老的身份地位,再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除此之外,马三立还为自己立下了墓碑,写着“马三立之墓”。

朋友们都觉得诧异极了,劝马三立说,这样太不吉利了。马三立却坚持这么做,理由是妻子怕黑,自己得陪着她。每一年甄惠敏的忌日,马三立都用自己的方式怀念老伴。

马三立对于妻子的感情不可谓不深情,每个女性都希望能有一个如此牵挂自己、贴心的老伴,这种爱情委实令人十分羡慕。

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开粥厂》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同一时期,创造了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比如:《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等。

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一方面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直活跃在人们心中。

用马志明的话说就是老爷子骨子里是那种老艺人的典型。他追求的就是能上台表演我的“玩意儿,我的玩意要好,我得让观众乐得岔气,台下的观众高兴坏了,他这心里也就美了。

马三立为相声事业贡献80载,那颗心却一直平静,低调,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同样是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冯巩如此评价马三立:他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

马三立不仅敬业,还是一个潮流老爷爷。

1994年,马三立为某速食米饭拍了商业广告,这也是他生前拍摄的唯一一个广告,这则广告的广告语就是那句经典的“逗你玩”。因为当时的保密协议,直到20年后才曝光照片,著名摄影师岩熔黑说:“老人家超级敬业和平易近人,夏天的天津非常炎热,他没有丝毫抱怨和大腕的架子。”

马三立先生平日里十分的平易近人,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是五个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儿童节我必须赶场,最少要去三个学校讲话、说故事,报酬是戴红领巾。

我去八里台南边的养老院,慰问演出。我连说四段小笑话,老爷子、老奶奶们乐的高兴极了。爱听,不让我说了,怕我累着。我回答,不累,只要你们高兴,心情愉快,我可以多来几次。有一个姓朱的老头子,称我三哥。他说,您也到这地方来吧,这里的孤老户、老大娘很多,能搞个对象。想用美人计骗我。

我参加居民委员会的义务值班巡逻,戴红袖箍儿,在楼群、路口转一转,防匪防盗,维护治安。每月我轮班两次。不管是风雨冬夏,我决不缺勤。查一查各户的门锁,还有门前的自行车上锁没有。监督路口的车辆停车,交警就不敢让我在路口值班,因为有我,堵塞交通。”

马三立老爷爷这一生体会了下层人民的苦,也享受了人生巅峰的风光,但,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他,都不曾对生活懈怠,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他说过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同样是卖艺的,艺有上下之分,才有了人的高低之别,而只有不甘平庸,才能出人头地”,其实不止艺术有高低之分,每个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想要在自己的行业像马三立爷爷一样出人头地,只有对工作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发挥自己所长,才能有所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