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5月28日電(記者劉揚濤、王菲菲)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爲學生鬆綁”“體育入高考”等話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隨着建設健康中國的步伐日益加快,作爲其中一環的體育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成爲一些地方教育改革的重點。通過透視體育課在當代的發展現狀,我們既能感受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漸入人心,也能發現在邁向體育強國的道路上仍需補齊的短板與差距。

  圖爲 5月27日,莫干山鎮中心學校的學生在體育課上練習竹竿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體育課之熱:

  全民健康成爲共同追求

  “兒童青少年的健康關係着家庭的幸福、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形勢不容樂觀,大力提高全民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健康水平非常迫切和必要。”在5月25日進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視頻會議上,程紅委員建議,將學生體育教育納入教育現代化評估指標,開足開齊體育課程,修訂中小學體育教師、場地和器材配備的基本標準,並加大相關財政經費投入。

  今年兩會上,體育教育的話題被多次提及,引發熱議。隨着全民健康日益成爲政府和羣衆追求的共同目標,原本被視爲“雞肋”的體育課近些年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太原市實驗中學體育老師閆永帥對此深有體會:“過去體育老師‘被生病’的現象比較常見,現在好了很多,基本能保證體育課開足了。”

  圖爲 5月27日,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井店中學學生在進行體育訓練。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伴隨體教融合的日益深入,人們對體育課的價值有了更多元的理解與應用。“2歲到16歲是人的運動敏感期,也是成長的關鍵期。”山西省政協常委、山西大學體育學院院長陳安平認爲,體育是培養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好中小學體育課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養成,而且對提升社交能力、塑造拼搏精神、健全人格品質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等。這讓不少業內人士看到了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曙光。

  “隨着我們不斷深耕體育教育厚土,全民健康的目標也將越來越近。”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雙少敏說。




  體育課之殤:

  培育高質量體育人口任重道遠

  經過了漫長的假期,全國中小學校近期陸續迎來複課,“學生體能下降”的話題也隨之而來。“原本800米測試一個班有十幾人能得滿分,現在一個都沒有了。”一位中學體育老師向記者透露,“疫情期間學校每天都安排了在線體育課,但由於缺少老師的現場監督,孩子們鍛鍊積極性不高,到課率只有60%左右。”

  “只要離開學校,許多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們的體育課仍不夠完善。”華艦體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曉春說,“目前中國的體育人口大約只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着有一大批接受過學校體育教育的人在畢業後就再也不鍛鍊了。這種體育人口的流失一定程度上是因爲學生沒能在學校裏培養一項運動技能和愛好,導致他們對體育的忠誠度不高。”

  圖爲 5月26日,湖南長沙開福區清水塘第三小學的學生在跆拳道課上練習。新華社記者陳澤國攝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全國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要達到40%及以上。不少人將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聚焦於體育課,然而隨着大家對中小學體育課的要求越來越高,其缺少項目支撐、專業含金量較低等短板也日益暴露出來。

  “據我觀察,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校的體育課還停留在單純追求體育行爲的階段,讓學生跑跑跳跳、活動一下,就算達到目的了,並不會針對某項體育技能進行持續系統性地培訓,這導致很多孩子最終一無所獲。”山西大學體育學院教師孟林盛認爲,“中小學體育課的癥結或許就在於此。當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背後涉及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教師的專業水平、配套場地設施等一系列難題。”

  “培育高質量大基數的體育人口是邁向體育強國的必要條件,而作爲其中關鍵一環的體育課仍然有待提質升級,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趙曉春說。




  體育課之問: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

  走進太原市第十九中學,別具一格的“象棋走廊”和“棋文化牆”令人感受到濃濃的體育氛圍。作爲一所體育運動傳統項目學校,十九中把棋類課納入教學課程,每班每週有一節棋類選修課,學校每學期舉行棋類比賽、體育節等活動,引導學生鑽研棋藝、愛上下棋。

  近年來,全國各地湧現出一批像太原十九中一樣積極探索體育課改革並取得不俗效果的中小學校,但“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勢”。儘管深化體教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但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這個問題仍然值得探究。

  圖爲 5月22日,上海市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體育的本質是項目,體育課應該以培養運動技能爲中心,建立分項目的課程體系。”趙曉春提出,各地政府應統籌教育資源,支持中小學校各自發展幾個特色體育項目,同時大力開展各類運動的市級、區級、校級聯賽,讓學生在持續學習和深度參與中真正愛上某項運動,培養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我們應該更多挖掘體育的教育功能,弘揚團結、拼搏、堅持等體育精神,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幫助他們實現全面發展。”陳安平建議,應在中小學體育課中加入“體育精神”的專門內容,通過講故事、參與競技等方式,讓孩子真正感知和理解體育精神,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未來的體育課應該是什麼樣的?只能說目前我們仍在不斷地摸索,我們的體育課改革纔剛剛起步,還有諸多現實困難尚待解決。但我們也看到,推進體教融合已是蓄勢待發、刻不容緩。”雙少敏說,“隨着羣衆對優質教育、健康生活和精神文化等領域需求的不斷提高,小小的體育課已經與大衆的民生福祉緊密相連,展現出越來越大的意義與價值。”

  文字編輯:王楚捷

  新媒體編輯:盧羽晨

  簽發:梁金雄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