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小時候

都曾有這樣一個夢

“長大了要當科學家!”

因爲科學家們

總是用各種奇思妙想

改變着我們生活的世界

2019年1月,我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長大後我們漸漸明白

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爲

一名科技工作者

但科學家們

鍥而不捨、甘於奉獻的精神

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

資料照片:屠呦呦在工作中。

從嫦娥四號登陸月球

到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成功

從雪龍2號首航南極

到北斗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

……

一項項“硬核”科技成果背後

凝結着他們的心血與汗水

他們

是點亮希望的燃燈人

是紮根大地的實幹家

是心懷大我的愛國者

是這個時代最閃亮的“星”

資料照片:施一公(右二)與團隊成員討論文章細節。

今天

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我們一起致敬這些

爲祖國科技事業

不懈奮鬥的民族脊樑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研究

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

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從不斷刷新紀錄的畝產

到耐鹽鹼海水稻的創新試種

讓大家喫飽又喫好

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新華社記者 殷菊生 攝

數十年如一日

他爲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

與農業科學發展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從2003年抗擊“非典”

到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

84歲的鐘南山

用一張“無座”車票擠上

開往武漢的“逆行”列車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他衝鋒在前

爭分奪秒與病魔較量

守護人民生命安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在接受採訪時談及武漢

鍾南山也一度紅了眼眶:

“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

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

他連日奔走

傳遞戰疫必勝的信心

人們對他的情感

已深深沉澱到這四個字中

“國士無雙”

圖爲嫦娥四號着陸器彩色全景圖。新華社發

嫦娥工程

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其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

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挑戰和困難

實現了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

實現了國人“蒼穹逐夢”的期待

葉培建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他說:

“作爲一個科學家,

只有把自己擺在和人民在一起的位置,

爲國家服務,

才能做點事情。”

勇於承擔責任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

挺身而出

這是葉培建一輩子的堅守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歲的葉培建(左一)靜靜走到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的身後,對她表示祝賀和鼓勵。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東

20多年嘔心瀝血

帶領團隊不分晝夜地做研究

讓中國成爲世界上

看得最遠的國家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施工場面和滿天繁星相映生輝(2016年6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天眼”

看似一口“大鍋”

卻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

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中國“天眼”睜開了

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南仁東在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施工現場(2013年12月31日攝)。

8000多個日夜

爲了追逐夢想

他心無旁騖

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我們兒時對星空的迷戀

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夢想

劉永坦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2018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他率領團隊

研製我國第一部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爲我國海域監控面積的

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

四十年堅守強國夢

帶出一支“雷達鐵軍”

劉永坦(右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鑽研雷達技術(2018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劉永坦的一生

獻給了祖國工業化

即使累倒在病牀上

也不忘國家使命

一刻未停止工作

從填補國內空白的雷達理論創立

到建立我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實驗站

保衛祖國海疆、構築海防長城

是他無悔的選擇

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在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2號井現場(2014年8月8日攝)。

今天

我們致敬他們

造福蒼生的研究成果

致敬他們

青燈黃卷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致敬他們

不慕名祿

潔身自好的品格

潘建偉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實驗室內瞭解科研情況(2016年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他們偉岸的身影

駕馭着中國科技巨輪

踏浪而行

駛向偉大復興的彼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