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6月22日,德军三路大军闪击苏联,以航空队为编制的德国空军,率先对苏联边境地区的空军机场和作战飞机进行重点打击,苏军说法是损失了66个机场和1200架飞机,德军统计的是1811架,其中地面损失1489架。那么,我们从上面分析数据上看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空军就遭受到重大的损失,为什么到1943年以后,苏联空军却又后来居上,在苏军发动战略大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呢。

翻开苏德战争历史,大部分描写的都是地面部队如何展开进攻和防御,对空军和海军的作用使用的篇幅较少。实际上,战争爆发伊始,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地区大量机场的飞机被毁,使苏军失去制空权,从而加速了德军闪击苏联的进度。那么,苏联空军遭到重大损失以后,为什么能那么快在战场上又恢复制空权了呢?
如果单从德军发动闪击战的理论上来看,空军和地面装甲打击力量配合是最佳搭档。基于此,德军对空军的建设也是不遗余力的,但他们没想到,斯大林和苏军对空军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苏德战争,空中打击力量的较量在战争打响前就开始了。
一方面,德国空军是把进攻作为建军基础。由于德国的地理环境和扩张需要,德国空军的建设基本上由戈林一人说了算,从一定程度上讲,空军成了他私人的财产。由于戈林是战斗机驾驶员出身,又是战斗英雄,发展进攻性空军就成为首选。因此,在战争之初,德国空军多以轰炸机和空降兵打头阵,但是德国空军有致命的弱点,喷气式战斗机太少,机构臃肿。从1939年二战开始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空军从26万迅速增加到168万,到1943年底时,为了加强本土防御,兵力增加到最高峰196万。
另一方面,苏联空军的建设一直稳步发展。1939年,苏联通过了大力发展航空工业的一系列会议文件,特别是加强了航空发动机及新型作战机型的研制。这不仅是苏军接连在对日本关东军的两场边境作战中得到了启示,也是苏芬冬季战争带来的启发。
根据朱可夫回忆录提供的资料:从1939年初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建立了23个飞机制造厂和航空发动机厂,向苏军移交了17745架作战飞机,其中3719架是新型作战飞机。按苏军要求,这两年当中,苏联航空工业制造出了20多个型号新型战机。1940年苏联又通过了组建106个航空兵团的决定,但到1941年5月只组建了19个。不过,在空降兵建设上,到1941年6月1日,5个空降军的人员全部配齐。
但与德军不同,苏联空军在加强进攻性武器的同时,还注重空中防御力量的建设。以各个军区为防区设立防空区,大量的高射炮部队和防空雷达配备到部队。这一点我们从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就有体会,苏军很多部队就配备了女子高炮分队和女子飞行中队。
从这个层面讲,苏德两国空军建设各有所长,但苏军的发展相对要健全和配套一些。
从苏德战争两国空军的较量来看,虽然苏军占有数量和防空方面的优势,却并没占到便宜。相反,德国空军反而在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国闪击苏联是从空袭开始的。1941年6月22日,德军三路大军闪击苏联,以航空队为编制的德国空军,率先对苏联边境地区的空军机场和作战飞机进行重点打击,苏军说法是损失了66个机场和1200架飞机,德军统计的是1811架,其中地面损失1489架。但1200架也好,1800架也好,相对于苏军已接收的17745架飞机总数,也就十分之一不到,这也是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其次,东线战场空中作战机会多但都是配合行动。虽然苏德战争大小战役无数,但真正意义以空军为主的作战却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双方都把重点放在地面装甲对抗和地盘争夺上。由于德军多以轰炸为主,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战场,苏军大量战斗机损失是在与德军护航战斗机的交战中。按德军说法,从战争打响到莫斯科战役开始,苏联空军就损失了14500架,德军自己也损失了1603架。这个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后续的战斗中,空中打击力量基本都没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再次,苏联空军补充快损失也快。按照德军公布的数据,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空军最多时也才3800架飞机,除去战场损伤和维修,再扣除损失掉的1603架,也就是说到1941年底,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上的飞机也才1000多架。但与之对应的苏军,即使损失了14500架,但仍有3200多架。这也说明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戈林为什么只能用轰炸机代替运输机为保卢斯第6兵团空运物资了,因为这时候,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在空中已经不具优势,更别说发动单独的空中打击了。
从这个层面讲,苏德战争中,两国空军的作战仅限于抢夺制空权,德国空军最大的贡献就是轰炸机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对列宁格勒的围困,也体现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场大战的序幕进攻上。
那么,我们从上面分析数据上看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空军就遭受到重大的损失,为什么到1943年以后,苏联空军却又后来居上,在苏军发动战略大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呢?
第一,强大的工业基础是支撑。前面讲了,德国空军整体素质上优于苏军,这是由于德军有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和有丰富的空中作战经验。但苏联强大的航空工业基础和制造力是德国比拟不了的。1943年7月份止,在苏德战场力量对比上,苏军作战部队有660多万人,10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2200台野战火箭炮发射架,10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近10300架飞机;而德军及仆从国军队有530万人,54000门火炮和迫击炮,585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约3000架飞机。(数字来源于朱可夫回忆录)从这里就可看出,仅一年多点时间,苏联的国防制造业生产能力明显高于德国。
第二,德国空军受西线影响太大。客观上,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的空军力量大部分精力要应对与英国空军在英伦海峡和大西洋作战上,后续又有盟军登陆,牵扯了大部分兵力。但对德国空军打击最大的还是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这场战斗把德国空军的锐气打没了,也使兵力宠大的空军不得不缩减员额,编制20多个师加入到地面部队。
第三,空军是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德战争空军发展的经历证明,战场上没有空中地面之分,少哪个环节都不行。就整个苏德战争历程来看,苏德两军都存在陆海空三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德军有装甲闪击战的优势,却打不过苏联地大物博和国防潜力巨大的持久战;苏军有炮兵和航空兵的连续支援火力,却避免不了与德军装甲硬碰硬的重大伤亡。
总结:现代战争,空中地面海上甚至太空都成为了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战争空间,但就苏德战争来讲,两国空军的较量都处在服务于地面装甲打击力量的对决。对两国空军遭受到的重大损失,不仅在作战理念上要转变,还在于对空中作战力量的使用。苏联空军经过二战重大损失和考验,不断对机型和续航能力等多方面的改造,苏军的战斗机直到现在仍然处在世界上比较领先的地位。
更多的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朱可夫: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二战明斯克战役,苏军把防守打成进攻,筑垒地区梯次防御成为摆设
二战勒热夫争夺战,为何说是一箭双雕战略?双方出发点都差不多
二战苏德战争,苏军3个集团军被围格罗德诺,古德里安抄了后路
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的装甲为何没有作为主攻?沼泽太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