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種災難視效大片需要完善的工業製作流程及高水準的工業標準支撐,爲了影片能更標準化地達到預期完成度,《大災變》全體主創耗時7天,不惜成本,拍攝了網絡電影歷史上首支全片的微縮預演demo,這是在靜態分鏡上更高階的動態演示。發展6年,網絡電影從故事文本上的短板缺憾,到決心以故事帶入觀衆,以情感感染人心,需要更多如《大災變》這樣積極引領網絡電影新革命的電影,它們大膽嘗試新題材,積極拓寬表達思路,用故事打動人心,立志讓網絡電影承擔起社會意義,並美好寄意觀衆也能從網絡電影中獲取更多精神力量。

作者 / 蘇蘇

“《大災變》會是一次革命,是網絡電影類型以及視效的一次革命。”

經歷近一年的策劃籌備,正在橫店熱拍的網絡電影《大災變》着意於呈現極端的末日困境下,一對平凡父女的逃生救贖之旅。導演林珍釗如是總結影片的行業突破。

科幻災難的類型片外殼下,《大災變》在《大蛇》系列關於父女親情的表達上更有深入,也是“父親林珍釗”內心高度認同,有深切表達慾望的主題。網絡電影賽道上,一貫對當代年輕觀衆市場有敏銳感知,一次次掀起類型破局的林珍釗,這一次,他要挑戰和超越的是自己。

視覺上,是大邁步;故事上,純原創。出品人董冠傑定義《大災變》是在2019年初網絡電影政策收緊、古裝魔幻限流之後,奇樹有魚主動調整,在多元化題材,新類型嘗試下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即便單在劇作、故事層面,總製片人李思文也認爲《大災變》目標更遠大——它要兼顧商業化的敘事節奏、情感上的厚重深化,以及讓觀衆從影片中獲得鼓舞和正能量的慰藉。

作爲中國網絡電影未曾有先例的題材案例,《大災變》的“難”和“新”都非同小可。奇樹有魚和衆樂樂選擇迎難而上。

本土化:

屬於中國人文化認同的災難片

作爲奇樹有魚的戰略級項目,《大災變》的創意緣起可以追溯到去年年初。

李思文介紹,首先網絡電影題材需要更多創新和突破;其次,行業發展形勢是可以支撐相對多的成本去做一些項目;而有能力駕馭這種頂級項目的導演和團隊極少。

在創作端,導演的認知裏,之前市場的怪獸影片已經有了“災難”的概念,但聚焦點都在怪物身上。林珍釗想做一部有中國本土特色,從人的情感出發,更屬於亞洲人語境認同的災難片。

於是奇樹有魚、衆樂樂兩方迅速達成共識,一起聯合策劃,經過好幾輪創意上的再加工,才定下《大災變》整體的世界觀氣質。

首先在主題表達上,《大災變》並非西方奇幻式的英雄拯救世界,而是講述發生在真實環境中,一羣真實的人,他們在末日自救中的真情流露,重點刻畫一個普通家庭中的父女關係。影片同時飽含着特別中國化的價值觀,比如人定勝天,有堅忍和努力,有犧牲和奉獻,衆人一起戰勝史無前例的災難。

所以視覺層面也需要匹配豐富的中國元素,讓影片有本土化的災難氣質,更適合亞洲人觀看。

情感層面,作爲父親的林珍釗偏愛中國人親情裏非常獨特,又非常主流的父女關係表達。這次在《大災變》的講述中又往前邁了一步。他特別介紹,影片裏主導父親變化的是女兒。

“一對普通的父女,他們在末世災難裏苟活下來,這對父女在中國任何一個家庭中都能找得到,對得上號,而他們被迫進入到一個情境中,要去參與拯救這場災難。”

林珍釗的表達野心不止於此。在他的理解中,故事一定是“集體拯救”的中國式表達,故事裏還有同行的諸多“英雄”,每人有着不同性格,這對父女在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時,也完成了情感關係的轉變。

因此相應演員也要氣質“落地”——核心主演不要標籤化的帥哥,所謂肌肉猛男,而是更符合末世中非常真實的中國父親形象。

除了本土故事的圓潤自洽,父女情感昇華,更廣闊的精神獲得上,董冠傑也期待《大災變》能表現中國人共克時艱,在生存困境、大災難之前忘卻小我的犧牲奉獻精神。尤其民族大衆經歷過2020年春天的集體感傷,內容方更應該把這些可貴的精神通過影像作品進一步表達和闡述,鼓舞、激發社會正能量的傳導。

工業化:

技術突破提高工業標準和影片完成度

從故事文本到影像成片,《大災變》另一重難度在於製作上如何虛構一個災難場景以及世界觀重現。

這種災難視效大片需要完善的工業製作流程及高水準的工業標準支撐,爲了影片能更標準化地達到預期完成度,《大災變》全體主創耗時7天,不惜成本,拍攝了網絡電影歷史上首支全片的微縮預演demo,這是在靜態分鏡上更高階的動態演示。

於是,全劇組在正式開機前個半月就進入“戰備狀態”,導演協同攝影指導、動作指導、執行導演、特效導演、演員,根據美術組的場景圖,以等比例縮小的方式,做出了電影未來要呈現的場景微縮模型。這個模型展示裏,有角色,有空間,有環境,包括鏡頭語言的調度,動作設計走位,特效和演員的互動,演員之間的互動,每一部分都更加具象。

“各部門在前期,針對演員預想出來的排位、走位是一個基礎創作,通過預演的方式,我們去研究哪個走位最舒服順暢,以及覆盤預演中的經驗,給正式拍攝做參考。比如哪一場戲缺什麼角度,缺什麼鏡頭,需要什麼樣的鏡頭才能建立起人物跟空間的關係,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等,這樣大有益於影片最終的完成度。”

林珍釗介紹,在《大災變》拍攝現場,會有一臺專門的監視器,裏面演示着當場所拍攝戲份的demo,導演集合各部門講戲時,也是依照demo展開,思路非常流暢清晰。在他看來,這套流程還不僅僅是提高現場溝通效率,當影片在具體實現環節時,也能最大概率減少創意折損,而基本全在給影片加分,最大化地達成預期設想,保證影片完成度。

“這套流程無疑讓電影的完成度變得更高,我們前期在一個非常具象的縮小空間裏去做無限想象,反饋數據和經驗到正式拍攝,現場才能更從容自如。”

在林珍釗看來,這全套預演流程,未來會很大程度幫助行業大商業類型片的演變發展,讓整個網絡電影在工業製作流程上更加細膩,品質輸出上更加穩定。

行業價值:引領網絡電影“新革命”

全新題材挑戰、全新世界觀設定。無論是不拘泥於紅利題材,在策劃層面的前瞻思考,還是面對製作難度大幅升級,在技術層面的開拓進取,《大災變》都不失爲一部行業領航範本。

“我不希望《大災變》只是通過一堆強視覺和一個高概念去吸引觀衆進來看,我們不能永遠只做表面的商業類型片,而得要深入內核。相較於視覺層面,我們其實更想觸動觀衆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部分情感。”林珍釗不由感概。

在商業強視覺概念的加持下,《大災變》在文本層面也深爲用心,劇本寫了8個月。林珍釗介紹,編劇團隊不僅要解決故事完整性,人物弧光,商業敘事節奏,人物情感厚度、深度等藝術層面的難題。同時也面臨諸多非常細膩的理科工作。如未來世界中,這場末日災難發生的編年史,因“蝴蝶效應”波及到人文、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諸多影響,都要事無鉅細,一一達成自洽,才能在劇作上構建起一個既充滿想象力,又能讓中國觀衆所接受的世界觀,並且邏輯、形態無懈可擊。

發展6年,網絡電影從故事文本上的短板缺憾,到決心以故事帶入觀衆,以情感感染人心,需要更多如《大災變》這樣積極引領網絡電影新革命的電影,它們大膽嘗試新題材,積極拓寬表達思路,用故事打動人心,立志讓網絡電影承擔起社會意義,並美好寄意觀衆也能從網絡電影中獲取更多精神力量。

在董冠傑的設想中,《大災變》一定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的科幻災難電影,在面對國外的高概念同題競爭時,“我們希望說第一別跌份,我們以網絡電影的投資體量能做到這個水準,可能會在一些細節、精度上沒那麼高,但這種‘試比高’的範兒、氣質和水準在。”

當下,網絡電影行業已慢慢擺脫前幾年追求“短平快”出效率、短視的創作風氣,內容品質取勝的共識逐漸深入人心。未來,網絡電影勢必迎來大商業類型片時代,技術流程更加專業,同時故事爲影片注入靈魂,而每種商業類型片都能以百家爭鳴之氣象,愈發蓬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