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胡曉明】

5月21日,微博上閃現了幾張新型輪式裝甲突擊車和輪式步兵戰車的照片,細心的網友可以發現其中的新輪突與之前曝光的在研樣車有着一些明顯的差異,炮塔外形更加傳統,車體後半部分高度增加,彷彿是直接挪用了同一車族中的裝甲輸送車底盤,隱約可以看到火炮身管前端還安裝了炮口校正傳感器……今天,本萌新主要還是想多談談新輪突的故事,至於那個安裝了30毫米鏈式炮無人炮塔的新型輪式步兵戰車,還是等下一篇吧。



新型輪突(上)和新型輪戰(下)本文圖源:微博@TOB密泄 保密就是保打贏

從2010年以來,我軍爲滿足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求研製裝備了99A式主戰坦克和15式輕型坦克,各種先進技術成果的堆砌導致採購價格居高不下。15式輕型坦克的研製裝備立足於在邊疆地區複雜地形進行快速投送和機動作戰的需求,坊間對這款有着“輕量化主戰坦克”美譽的新輕坦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爭議,其強大的信息力、機動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試裝部隊的肯定,並伴隨着105IV等新型彈藥的入役逐漸證明了自己在火力上老而彌堅的競爭力,但它畢竟還是30噸級輕型裝甲車輛,防護性能只是勉強夠用。

參考今年年初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出版的《世界軍事力量平衡2020年版》的數據,從試裝部隊至今,我軍僅僅列裝了200輛15式輕型坦克。其中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既有軍改對組織編制、裝備體制調整的影響,也有需要根據試裝部隊的作戰實驗結果進行完善的因素,恐怕高昂的採購價格也是不爭的事實。習慣了把一分錢掰成兩瓣花的陸軍一直有發展類似96A式主戰坦克這樣的經濟可承受型裝甲突擊車輛的呼聲,並不斷探索着可行之路。


實際上只有西藏某合成旅和南部戰區某合成旅列裝15式坦克,總量不超過8個連112臺

從作爲15式輕型坦克的有力補充來看,突出機動力、信息力、火力三大核心要素,並不在防護性能上過於糾結的話,移植了新型輕量化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和尾艙式自動裝彈機的新輪突,倒不失爲一個可行的選擇。

同樣基於《世界軍事力量平衡2020年版》的數據,從08式輪式裝甲車基型底盤發展而來的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以下簡稱11式輪突)在我軍已經超過了800輛的裝備規模,從而成爲中型合成化部隊裝備體系中的核心主戰裝備之一。中型合成化部隊作爲全域作戰的主力,在裝甲車輛的發展思路上突出機動(投送)和必要的火力,對防護上的要求並不苛刻,因此審視新輪突的思路也應該從這個視角出發,從而揭開其神祕的面紗。


從外觀上看,兩款新輪突的底盤渾身披掛着更加“厚實”的附加裝甲,在全面增強裝甲防護的同時,車首的外形更時髦了一些,車體側面的輪廓也更加直接、簡單,不再是多面體結構,可以更方便地披掛各種附加裝甲,車體後部仍然保留水上浮渡用的液壓驅動螺旋槳,酷似2018年珠海航展期間首次曝光的SH11型155毫米輪式自行加榴炮所採用的西南某廠新型液氣懸掛輪式底盤。

值得欣喜的是,車體後部的尾門從我軍慣用的側開門變成了帶側開門的跳板,加上新輪突的總體佈置與11式輪突動力後置、炮塔中置佈局明顯不同,改爲與ST1型105毫米輪式突擊炮相同的動力前置、炮塔後置佈局,於是不少網友都認爲這是全新研製的新一代輪式裝甲突擊車輛。


直到數月前網絡上曝光了一款新型輪式裝甲輸送車的野外試車照片,才幫我們揭示了廬山真面目——原來它們都是08式輪式裝甲車的進一步改進型號。當然,兩款新輪突樣車的底盤還是頗有些差異的,早期曝光的樣車底盤更接近正常高度的輪式步兵戰車,而新近曝光的樣車底盤則更接近載員艙高度增加的輪式裝甲輸送車。

對於佈局上的差異,其實並不是某些網友提到的什麼部隊更喜歡如何如何(中型合成化部隊的裝甲兵在換裝11式輪突之前大多是使用59式中型坦克甚至是96式主戰坦克,在佈局與操作的習慣性上兩者並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差異,何來喜歡與不喜歡之說?)……這其中的原因且聽我慢慢道來。

15式輕型坦克的輕量化坦克炮與11式輪突上使用的98A式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有着非常明顯的差異,火炮前部的炮口制退器消失了,身管上包裹了熱護套,抽菸裝置似乎也有些不同。很多網友都曾經誤以爲是普通坦克炮,卻又可以移植到25噸級的輪式裝甲車輛上,究竟是爲什麼呢?


注意炮口缺乏制退器

這不禁令筆者聯想到美國XM8裝甲火炮系統上使用的那門XM35低後坐力高膛壓坦克炮,新型炮鋼的應用使得減薄的火炮身管在保持L7系列105毫米坦克炮內彈道性能的同時,能夠更持久地承受極高的膛壓,完美解決了M68型105毫米坦克炮發射M900脫穿等新型彈藥時身管壽命大減的缺陷,加上全新設計的合金材料火炮搖架、反後坐裝置和抽氣裝置等一系列先進技術的運用,不但將105毫米坦克炮的火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還將火炮總重從2.2噸左右降低到1.5噸左右……想必兩者之間大概會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吧。

之前11式輪突的98A式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在火炮前部安裝有反衝擊式炮口制退器,火炮射擊時的衝擊波對車體穩定性和射擊精度有影響,而對壓根就沒有炮口制退器的新型輕量化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而言,這也就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再看新輪突的炮塔,兩款樣車的正面裝甲看上去相對於之前的11式輪突厚實了很多,由於炮塔後部移植了與15式輕型坦克類似的尾艙式自動裝彈機,增厚的正面裝甲在增強正面防護效果的同時,也起到了配重的作用。炮框結構與15式輕型坦克類似,早期曝光樣車的炮塔頂部還能看到裝有毫米波綜合探測系統的天線。兩款樣車的炮塔戰鬥室佈置基本相同,都在左側裝有炮長觀瞄鏡,右側的車長觀瞄裝置把從88式主戰坦克起沿用至今的車長周視觀察鏡,換成了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型車長周視觀察指揮鏡。新近曝光的樣車更像是把11式輪突的炮塔放大後,直接在尾艙位置安裝了自動裝彈機。


注意尾倉裝彈機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從早期曝光樣車的幾張圖片中我們可以發現炮塔頂部似乎只有一個車長出入艙口,在按照慣例應該是炮手出入艙口的位置安裝了一套遙控武器站。至於炮長從炮塔頂部進出時是與車長共用一個艙口,還是直接從車體尾部的艙門進出,這就需要更詳細的資料才能證實了。

尾艙式自動裝彈機的運用和裝甲防護的強化大幅提升了炮塔的總重,如果依然採用11式輪突上的動力後置、炮塔中置佈局的話,整車重心必然靠後,在水上浮渡時會呈現出“前輕後重”的姿態,在水上機動和射擊時會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出於兼顧水上性能的考慮,如果一定要採用尾艙式自動裝彈機的話,那麼動力前置、炮塔後置佈局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至於增大戰鬥室活動空間、改善人機功效、方便人員進出之類的增益,只不過是採用了這種佈局方式後隨之而來的“添頭”罷了。


在08式輪式裝甲車底盤上成功移植15式輕型坦克的新型輕量化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和尾艙式自動裝彈機的關鍵,必然需要對底盤進行大幅度的改進,通過提升動力、改進懸掛等手段,提高底盤的承載能力,提升變型車輛發展潛力的同時適當增強防護能力。

08式輪式裝甲車族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網友們的苛責,認爲較大的外形尺寸不夠緊湊,防護性能相對於92式輪式裝甲車族並沒有什麼提升。本萌新以爲,我軍新型裝甲車輛的發展趨勢固然在朝着全域作戰的需求去邁進,但眼前的重中之重依然是臺灣,以至於突出渡海登陸作戰能力成爲很多輕型裝甲車輛的研製要求中必須達成的任務。提高海上適航能力和機動性,改善海上抗風浪能力,最簡單易行的方式就是通過增大外形尺寸來提高水上儲備浮力,進而適當放寬對防護性能的要求。

幸好在08式輪式裝甲車的研製過程中,爲兼顧經濟性、可維護性的指標,並沒有採用專門設計的緊湊型動力系統,而是選擇了BF6M1015CP,它是從在民用領域有着廣泛應用基礎的道依茨BF6M1015C水冷柴油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並按照部隊勤務保障的要求採用了動力艙可整體吊裝的設計。雖然不是很緊湊,卻也給升級改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即使只是把330KW的BF6M1015CP和AMT變速箱換成同系列的440KW BF8M1015CP柴油機和AT自動變速箱,就能帶來相當的性能提升。如果再爲其升級油氣懸掛,想必在承載能力和機動能力上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132缸徑的柴油發動機

當然,從新輪突仍然保留水上浮渡用的液壓驅動螺旋槳來看,該車的增重應當不會太多,披掛高硬度裝甲鋼板或陶瓷裝甲後的戰鬥全重估計在24噸左右,正面裝甲防護能夠從遠距離抵禦25毫米穿甲彈提高到抵禦30毫米穿甲彈的水平,側面裝甲防護從近距離抵禦7.62毫米穿甲彈提高到抵禦12.7毫米穿甲彈的水平。

經過對動力和懸掛系統的改進和升級,新輪突已經具備了更加強大的戰場適應性,可以在更加寬泛的作戰背景下真正成爲15式輕型坦克的有力補充,並作爲11式輪突的升級換代裝備,切實提升我軍中型合成化部隊的戰鬥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