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曉楠說,3年前,當週曉露知道葉曉楠也遇到了和自己類似的情況後,就跟她講,要是能喫苦,就帶她到楚街擺攤。夜裏10點30分,家在市湖濱新區皁河鎮的李靜和老公,帶着孩子在這條街閒逛,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他們感受到了城市的繁華。

宿遷網訊(記者 楊芹)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近日,“地攤經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爲熱詞。

5月26日晚9點,在城市漸漸安靜後,我走進城市夜色中的宿遷市區楚街,行走在一條數百米長的夜市中。

一羣夜行人,數百個地攤,聽着他們的故事,彷彿看到了這座城市白天的繁華,也觸摸到了黑夜中的光亮。

晚上9點35分,在楚街荷花池北200米左右的趙瑤瑤攤位前,又迎來了一波顧客。“媽媽,我喜歡這個小鴨子,這個小兔子好可愛……”王女士的女兒,在5米長的攤位上,看到了很多喜歡的玩具。

“在這裏擺攤已經有5年了。那時候,兒子才1歲。”趙瑤瑤說,說起從事這個行業,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她7歲的時候,父親趙宗科帶着母親朱秀玲,離開宿遷去上海,在復旦大學附近擺地攤,一賣就是20多年。地攤,對於趙瑤瑤一家人來說,讓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也讓他們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從晚上6點到深夜,趙瑤瑤在這條被稱爲宿遷“夫子廟”的街區裏,陪伴着每一個顧客和過往的行人。

“這麼晚了,孩子在家誰帶呢?”

“公公婆婆離開早,我和老公,一個負責孩子的白天,一個陪伴孩子的夜晚。下午5點多出攤時,老公就下班了。”趙瑤瑤說,兒童節快到了,最近的生意好了起來。地攤生意,一年5萬元左右的收入,給了趙瑤瑤時間上的自由,也讓她在這個城市找到了歸屬感。

夜裏10點,48歲的司志向已經站了很久,她順便坐在攤位後邊的三輪車上。“老闆,這套睡衣多少錢?”一個聲音將剛剛坐下的司志向又站了起來。“這套30元,給你優惠,25元!”就在掃二維碼付錢時,這位市民張菊說:“五年前,我就在你家買過睡衣,記得我嗎?你家睡衣質量真不錯!”

司志向的老顧客有很多。5年來,她擺攤地點幾乎沒有換過,就是爲了讓顧客方便找到她。司志向家的睡衣,之所以物美價廉,是因爲這些貨都是她從做睡衣批發生意的妹妹那裏進的。因此,司志向的利潤空間基本上靠跑量。

夜裏10點30分,家在市湖濱新區皁河鎮的李靜和老公,帶着孩子在這條街閒逛,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他們感受到了城市的繁華。“這裏特別好,喫的、穿的、用的,都能買得到,所以,我們每次來市區,都會來這裏,看看有沒有想買的東西。”說完,李靜在司志向家爲孩子選了一套睡衣。夏夜涼風中,他們高興地走向下一個攤位。

“前邊那個貼手機膜的大哥,非常能喫苦!”隨着司志向手指的方向,我來到了“西楚陽哥”的攤位前。攤主名叫方寶洋,今年41歲。14年前,從老家洋河鎮來到市區,幹過很多種活。5年前,他接觸到手機配件生意,並在楚街擺起了攤位。從租房、買房到換房,宿遷這座城,給了他無數的希望。

2014年4月的一天,方寶洋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他的右腿膝蓋處粉碎性骨折,右腳後跟骨裂。同年8月,他拖着帶鋼板的腿,拄着雙柺,回到楚街,又開始擺攤做生意。

“家裏有兩個孩子要養,還有房貸要還,不能光靠老婆扛着,那時候,我特別着急,在家待不住,必須出來掙錢。”方寶洋說,多少個夜晚,腿腫脹得不能動彈。如今,腿傷給他帶來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右腿無法使出全部的力氣,甚至不能奔跑。

“老闆,有我這款手機膜和殼嗎?”夜裏11點30分,方寶洋的攤位前來了3位顧客。他快速地從攤子上找到了顧客需要的商品。“做完這單生意,我今天就收攤了。二毛明天要考試,明早我要在孩子上學前起來,給孩子加油鼓勁。”說完,方寶洋開始收拾東西。

無數個深夜裏,方寶洋都如今夜一樣,堅守在這個攤位前,他期待着能等來更多的顧客,賺更多的錢。深夜12點,方寶洋裹緊厚外套,騎上車子,漸漸消失在夜幕中。他腳下的路,也是一條帶着全家人奔向幸福生活的路。

夜已深,路上的行人越來越少,30歲的葉曉楠正在整理首飾盒。項鍊、耳釘、手鍊、髮卡……在白色燈光的照射下,煞是好看。

此時,葉曉楠的丈夫陸亞偉已經趕來,準備接她回家。“現在天氣暖和了,來逛夜市的人也變多了。”葉曉楠說,她和邊上賣襪子的周曉露準備遲點收攤。說起這兩個人,這裏的人都知道,周曉露還是葉曉楠的領路人呢。

“之前,我和周曉露原本在一個廠裏上班。7年前,她想找一個既能照顧孩子,也能賺錢的工作。最終,她拾起了婆婆的老本行,做起了擺地攤生意。”葉曉楠說,3年前,當週曉露知道葉曉楠也遇到了和自己類似的情況後,就跟她講,要是能喫苦,就帶她到楚街擺攤。從此,她們成爲夜空裏,離得最近的人。

“琴棋書畫詩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民生的基本考量。而在宿遷楚街,這一“地攤經濟”,讓這羣人的小期盼融入大情懷,讓他們在人間煙火中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小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