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世人常带有戏谑意味地称他为曹阿瞒。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就是他,也就是说,汉献帝只是一个空头皇帝,只有当傀儡的份儿,曹操才是无冕之王,是以天子之名号令、操控和驾驭天下各路诸侯及老百姓的老大。曹操生前虽然没有直接篡位、称帝,但他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话,却透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意图。那就是说,他自己不当皇帝,儿子可以当,天下早晚是他曹家的。所以,曹操一死,他的儿子曹丕就迫不及待地称帝了,且不忘追封他的老子曹操谥号为魏武帝。因此,三分天下和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是曹操,魏国的开国皇帝,实际上也是曹操。

  在曹操复杂多面的性格中,有一个方面很突出,那就是多疑。对曹操这样一个人物来说,多疑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不同于普通人的是,这把双刃剑给他带来的利害尤其是杀伤力更大。纵观曹操南征百战、逐鹿疆场、波诡云谲、惊心动魄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既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也让他留下了莫大的遗憾。我们现在看当初的那段历史,如果曹操身上多疑的性格特征不是那么突出,不仅是他一生创造的功绩会更加辉煌,而且整个三国历史都可能要改写。

  一、多疑伴随着曹操的一生,仿佛一道无形的“护身符”,助他多次在面临的生死关头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放开金锁走蛟龙”,曹操后来才得以大展身手,呼风唤雨,成就霸业,青史留名。

  曹操是个有着非凡头脑,想干成一番大事业的人,志在天下。往往有大志向、大抱负的人,做人做事都异于常人,天生胆大、敢于冒险,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同时,其人生面临的险恶处境和生死考验也就比较多。因此,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考虑问题、谋划事情、实施自己行动的过程中,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本能,对面前的事情就格外敏感,猜忌颇多,也就是说多疑。曹操就是这样一种人。

  曹操的多疑,至少从三个方面凸显出了给他带来的现实益处、命运转机和事业成功。一是他心思缜密,精于揣摩,少被别人暗算。二是目光敏锐,看事深透,能一眼识破面前的骗局、陷阱、杀机等。三是反应敏捷,多谋善断,对于突发危机事件能够临机处置,快速应对,第一时间脱险。

  1、带刀行刺,身处极险,事败逃脱。

  当年董卓乘东汉末年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西凉大军进驻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自封为相国。董卓欺君罔上,祸乱朝纲,一人独断,把持朝政,残暴凶狠,滥杀无辜,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众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却慑于他的权势,无计可施。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校尉的曹操,痛恨董卓的擅权和残暴,暗中有了杀董卓之心,并想出了假借献刀,趁机刺杀董卓的计谋。那时他经常出入相国府,已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于是曹操将从司徒王允那里借来的七星宝刀藏在身上,进入相府,准备动手。等到在一旁伺候董卓的吕布离开后,曹操与董卓说了些闲话,乘董卓累了,侧身而卧的时候,即偷偷拔刀欲行刺,但却被董卓从卧榻边的镜子中发现。曹操见事情败露,赶忙故作镇静,谎称是来向董卓献宝刀的,然后把宝刀恭恭敬敬地呈给董卓。董卓这时还不知是计,没有识破曹操的刺杀意图,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上好的宝刀,非常高兴。接着,董卓又引曹操出阁观赏他的坐骑。曹操灵机一动,借口"愿借马一试。" 牵着马出了相府后,迅速骑上一路往东南方向疾驰而去。待随后回来的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像有行刺之举。"董卓醒悟过来,赶紧派人去捉拿曹操的时候,曹操早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这一次,要不是曹操多疑,顾忌当初被蒙在鼓里的董卓很快会回过味来,将计就计,金蝉脱壳,接下来,他早就成了董卓的猎物,被砍掉脑袋甚至五马分尸了。

  2、巧用暗语,冷静周旋,瞬间反杀。

  有一次,袁绍派刺客扮成曹操的侍卫,伺机来到曹操的卧室里,趁曹操不备,刚要对曹操下手行刺,哪知曹操突然说了一句:“胜利。”那刺客冷不丁听了曹操的话,自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下意识地接了句“什么?”曹操紧接着又说了一句“胜利。”那刺客更觉得奇怪,一时懵了,竟然一声不吭也不敢下手。说时迟,那时快,曹操迅疾拿起放在身边的宝剑,一剑就把刺客干掉了。原来曹操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暗语,当天晚上的暗语是“太阳”。设暗语就是为了防止刺客和间谍混入,图谋不轨。曹操见刺客两次都对暗语发呆,遂起疑心,断定他一定不是自己的侍卫或者帐中别的兵卒,事不宜迟,果断出手反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曹操经历的这两件事情,都极为凶险,稍有不慎和迟疑,命就丢了,哪还有后来那个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开疆拓土、功高盖世的大人物曹操。我们常说做人不能多疑,但也要多长个心眼,处处防备别人。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曹操在防人这一点上,确实有心机,做得够老辣和厉害的。

  曹操的多疑,都用在了他的身后事,死后命人设遗冢72座,摆下迷魂阵,让后人难以找到他归葬的真墓。直到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才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

  不过,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也有失算的时候,那就是曾经被刘备蒙蔽了。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能叫做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刘备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刘备,然后又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曹操)两人而已!"刘备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手里拿的筷子和匙子不禁掉在地上。这时正好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遂低头从容地拿起筷子和匙子说:"因为打雷被吓到了,才会这样(指筷子和匙子掉在地上)。"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说:"圣人听到刮风打雷也会变脸色,何况我这样一个凡人,又怎么能不怕呢?"刘备机智地将刚才掉了筷子和匙子的缘故巧妙的掩饰了过去,曹操未及深思,才没有怀疑刘备。后人有诗称赞刘备说:"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在这件事中,曹操是用煮酒论英雄的方式来试探刘备是否有图谋天下的野心。在曹操眼里,袁绍、袁术、刘表等人都远不是他的对手,更谈不上是英雄,压根没把他们放在自己眼里。而刘备最有可能与之争霸天下。如果刘备不用“害怕打雷”来掩饰自己的“韬光养晦”计策,在曹操面前露出一副胆小懦弱、遇事慌乱的假象,就会被曹操先下手为强将他杀掉,以绝后患。可是对于刘备的这一说辞,一向多疑的曹操却相信了。这也许是天意,要留下刘备将来与他当对手、争天下。

  二、曹操因疑心太重而伤害无辜性命,遭民间非议,留下骂名。而错杀一个人,可以说是为他的病症和以后的事业留下隐患。他又因多疑而误判形势,排兵布阵犯下大忌,致兵败赤壁,错失良机。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完成统一中国的宏愿。

  1、故作神秘,玩弄玄虚,假称好梦中杀人,使别人不敢接近他的卧榻。

  曹操因树敌颇多,生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疑心很重,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要知道,曹操当年偷揣七星宝剑去刺杀董卓的时候,就是在趁董卓上床休息的时候,伺机动手的。自己就是干这种事的老手,他岂能不加倍防备别人用这一套来对付自己?哪怕是贴身的人,他也不是那么信任的。

  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将被子掉到地上,他的一个近侍看见了,担心他着凉,就慌忙上前拾起来为曹操盖上。不料,他的这一忠心之举却引来杀身之祸。曹操即刻从卧榻上起来,拔剑将其杀死了,然后像没事一样,继续睡下。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佯装在作梦,惊问:“何人杀了我的近侍?”随从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以后,曹操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竟伤心地痛哭起来,并下令厚葬了近侍。

  有了这件事情,以后谁还敢在曹操睡下的时候靠近他。大家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军中主簿杨修识破了他的伎俩,临葬时指着近侍的尸体叹道:“丞相并非在梦中,实际上是你在梦中啊!”,意思是他稀里糊涂地被曹操杀了,实在是冤枉。曹操听说了杨修的话后,本来就因杨修屡犯他的大忌而不满,如今就更加厌恶和记恨杨修。后来,曹操就瞅准机会,以“制造谣言,乱我军心”为罪名,杀害了杨修。

  2、曹操逃跑途中,疑人图谋不轨,将吕伯奢全家灭门,被指不仁不义,心狠手辣。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在当地已无处容身,不得不逃离洛阳,途中遇险后又被县功曹陈宫所救,陈宫仰慕曹操有胆有识,断定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甘愿辞官追随曹操。两人来到曹操的故友吕伯奢家,吕伯奢非常高兴,即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则出去买酒。但曹操听到吕伯奢家人议论杀猪和磨刀的声音,不明实情,却疑心他们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将吕家男女老少全部杀光。逃走时偏又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担心吕伯奢回家后发现家人被杀,告发自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挥剑将吕伯奢也杀了。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心太狠,大不义,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结果陈宫一怒之下离他而去。曹操失去一挚友和谋士,后来他又差点死在陈宫辅佐的新主吕布戟下。

  不过《世语》中也记载了另一种说法:称吕伯奢当时外出,但是他的五个儿子都对曹操和陈宫很客气,以宾主之礼相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他太好,反而起了疑心,于是当天晚上杀光吕家八人后离开。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指向了曹操多疑,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3、赤壁之战,曹操中反间计,大败而归,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曹操错失一统中国的良机。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兵强马壮,威名大震,雄心勃勃的他,即挥师南下,欲一举统一中国。面对曹操号称的80万大军,实力远远不及曹操的刘备和孙权,结成了孙刘联盟,共同迎战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就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才用反间计成功杀掉了曹操手下最厉害的水兵将领蔡瑁和张允。这是曹操多疑反被多疑误,兵败赤壁的主要原因之一。曹军本来就不善水战,至少蔡瑁和张允能看出在水上不能把战船首尾连接,那样将会火烧全军,且在水上无法逃脱。如果曹操相信蔡瑁和张允,并不杀他们,周瑜的火攻计谋也不会成功,赤壁之战就会是另一种结果。火烧赤壁,是整个战争胜负的关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说,曹操兵败赤壁主要是败给了自己的多疑上,这样说并不为过。赤壁之战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关于这场战争,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同为唐代诗人的胡曾也有诗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可见影响之深远。

  4、曹操错杀神医华佗,为自己染病溘然离世和后来的事业埋下隐患。不然,他的寿命可能更长,不一样的三国历史可能上演。

  华佗医术高明,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后人又常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赞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大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御史大夫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马上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望闻问切后,诊断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沸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恢复健康。

  多疑的曹操却以为华佗其心可诛,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手下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冤死在狱中。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当时的律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另有一说是,狱吏当时虽然接下了医书,但却被其妻子焚烧了。这就是华佗所著的《青囊书》,它的失传,成为中医学的一大损失。

  假设,当然只能是假设,如果当年曹操不杀华佗,接受了他的建议,行开颅医治手术,那么曹操的头痛病痊愈了,他的寿命可能不止65岁,会更长,其雄才大略就可能得到更长时间、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展现,他创造的历史,就可能更加的波澜壮阔、灿烂辉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从曹操的诗里,就能看出他的志向是多么的宏大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说曹操,曹操到。”民间常说的这些带有戏谑、贬损和骂意的话,既是针对曹操的超凡谋略和才能说的,也是针对他的为人说的,同时也是针对他的性格特征说的,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多疑。对曹操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来说,对他评价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是在所难免的。

  结束语:

  曹操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可歌可泣的一笔。他的多疑,让他在面临的重重危机中多了几线生机,也让他在猜忌、疑虑中错失了一些不会重来的历史机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后人,我们似乎不能苛求曹操。曹操虽然有他性格上的缺陷,但这却掩盖不了他身上散发出的光辉。“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在三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颗闪亮的巨星。明代李瓒说:“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东汉鲍信评曹操:“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一直以来毁誉参半的一代枭雄曹操,何尝又不是一位彪炳史册的盖世英雄!

  (注:该文为越说越近原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