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世人常帶有戲謔意味地稱他爲曹阿瞞。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就是他,也就是說,漢獻帝只是一個空頭皇帝,只有當傀儡的份兒,曹操纔是無冕之王,是以天子之名號令、操控和駕馭天下各路諸侯及老百姓的老大。曹操生前雖然沒有直接篡位、稱帝,但他說的:“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的話,卻透露了他內心的真實意圖。那就是說,他自己不當皇帝,兒子可以當,天下早晚是他曹家的。所以,曹操一死,他的兒子曹丕就迫不及待地稱帝了,且不忘追封他的老子曹操諡號爲魏武帝。因此,三分天下和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曹操,魏國的開國皇帝,實際上也是曹操。

  在曹操複雜多面的性格中,有一個方面很突出,那就是多疑。對曹操這樣一個人物來說,多疑同樣是一把雙刃劍,而且不同於普通人的是,這把雙刃劍給他帶來的利害尤其是殺傷力更大。縱觀曹操南征百戰、逐鹿疆場、波詭雲譎、驚心動魄的一生,可以說是成也多疑,敗也多疑,多疑既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也讓他留下了莫大的遺憾。我們現在看當初的那段歷史,如果曹操身上多疑的性格特徵不是那麼突出,不僅是他一生創造的功績會更加輝煌,而且整個三國曆史都可能要改寫。

  一、多疑伴隨着曹操的一生,彷彿一道無形的“護身符”,助他多次在面臨的生死關頭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放開金鎖走蛟龍”,曹操後來才得以大展身手,呼風喚雨,成就霸業,青史留名。

  曹操是個有着非凡頭腦,想幹成一番大事業的人,志在天下。往往有大志向、大抱負的人,做人做事都異於常人,天生膽大、敢於冒險,不按常規套路出牌。同時,其人生面臨的險惡處境和生死考驗也就比較多。因此,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考慮問題、謀劃事情、實施自己行動的過程中,出於保護自身安全的本能,對面前的事情就格外敏感,猜忌頗多,也就是說多疑。曹操就是這樣一種人。

  曹操的多疑,至少從三個方面凸顯出了給他帶來的現實益處、命運轉機和事業成功。一是他心思縝密,精於揣摩,少被別人暗算。二是目光敏銳,看事深透,能一眼識破面前的騙局、陷阱、殺機等。三是反應敏捷,多謀善斷,對於突發危機事件能夠臨機處置,快速應對,第一時間脫險。

  1、帶刀行刺,身處極險,事敗逃脫。

  當年董卓乘東漢末年朝野之亂,統帥二十萬西涼大軍進駐洛陽,廢少帝,立獻帝,並自封爲相國。董卓欺君罔上,禍亂朝綱,一人獨斷,把持朝政,殘暴兇狠,濫殺無辜,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衆大臣們都想除掉他,但卻懾於他的權勢,無計可施。當時還是一個小小的校尉的曹操,痛恨董卓的擅權和殘暴,暗中有了殺董卓之心,並想出了假借獻刀,趁機刺殺董卓的計謀。那時他經常出入相國府,已逐漸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於是曹操將從司徒王允那裏借來的七星寶刀藏在身上,進入相府,準備動手。等到在一旁伺候董卓的呂布離開後,曹操與董卓說了些閒話,乘董卓累了,側身而臥的時候,即偷偷拔刀欲行刺,但卻被董卓從臥榻邊的鏡子中發現。曹操見事情敗露,趕忙故作鎮靜,謊稱是來向董卓獻寶刀的,然後把寶刀恭恭敬敬地呈給董卓。董卓這時還不知是計,沒有識破曹操的刺殺意圖,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上好的寶刀,非常高興。接着,董卓又引曹操出閣觀賞他的坐騎。曹操靈機一動,藉口"願借馬一試。" 牽着馬出了相府後,迅速騎上一路往東南方向疾馳而去。待隨後回來的呂布對董卓說:"曹操好像有行刺之舉。"董卓醒悟過來,趕緊派人去捉拿曹操的時候,曹操早已經逃得無影無蹤了。這一次,要不是曹操多疑,顧忌當初被矇在鼓裏的董卓很快會回過味來,將計就計,金蟬脫殼,接下來,他早就成了董卓的獵物,被砍掉腦袋甚至五馬分屍了。

  2、巧用暗語,冷靜周旋,瞬間反殺。

  有一次,袁紹派刺客扮成曹操的侍衛,伺機來到曹操的臥室裏,趁曹操不備,剛要對曹操下手行刺,哪知曹操突然說了一句:“勝利。”那刺客冷不丁聽了曹操的話,自然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於是下意識地接了句“什麼?”曹操緊接着又說了一句“勝利。”那刺客更覺得奇怪,一時懵了,竟然一聲不吭也不敢下手。說時遲,那時快,曹操迅疾拿起放在身邊的寶劍,一劍就把刺客幹掉了。原來曹操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暗語,當天晚上的暗語是“太陽”。設暗語就是爲了防止刺客和間諜混入,圖謀不軌。曹操見刺客兩次都對暗語發呆,遂起疑心,斷定他一定不是自己的侍衛或者帳中別的兵卒,事不宜遲,果斷出手反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曹操經歷的這兩件事情,都極爲兇險,稍有不慎和遲疑,命就丟了,哪還有後來那個縱橫捭闔、叱吒風雲、開疆拓土、功高蓋世的大人物曹操。我們常說做人不能多疑,但也要多長個心眼,處處防備別人。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曹操在防人這一點上,確實有心機,做得夠老辣和厲害的。

  曹操的多疑,都用在了他的身後事,死後命人設遺冢72座,擺下迷魂陣,讓後人難以找到他歸葬的真墓。直到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才發佈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

  不過,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也有失算的時候,那就是曾經被劉備矇蔽了。曹操邀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能叫做英雄的人,應該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劉備問:"那誰能被稱爲英雄?"曹操用手指指劉備,然後又指向自己,說:"現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曹操)兩人而已!"劉備聽到這句話,喫了一驚,手裏拿的筷子和匙子不禁掉在地上。這時正好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遂低頭從容地拿起筷子和匙子說:"因爲打雷被嚇到了,纔會這樣(指筷子和匙子掉在地上)。"曹操笑着說:"大丈夫也怕打雷嗎?"劉備說:"聖人聽到颳風打雷也會變臉色,何況我這樣一個凡人,又怎麼能不怕呢?"劉備機智地將剛纔掉了筷子和匙子的緣故巧妙的掩飾了過去,曹操未及深思,纔沒有懷疑劉備。後人有詩稱讚劉備說:"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在這件事中,曹操是用煮酒論英雄的方式來試探劉備是否有圖謀天下的野心。在曹操眼裏,袁紹、袁術、劉表等人都遠不是他的對手,更談不上是英雄,壓根沒把他們放在自己眼裏。而劉備最有可能與之爭霸天下。如果劉備不用“害怕打雷”來掩飾自己的“韜光養晦”計策,在曹操面前露出一副膽小懦弱、遇事慌亂的假象,就會被曹操先下手爲強將他殺掉,以絕後患。可是對於劉備的這一說辭,一向多疑的曹操卻相信了。這也許是天意,要留下劉備將來與他當對手、爭天下。

  二、曹操因疑心太重而傷害無辜性命,遭民間非議,留下罵名。而錯殺一個人,可以說是爲他的病症和以後的事業留下隱患。他又因多疑而誤判形勢,排兵佈陣犯下大忌,致兵敗赤壁,錯失良機。而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未完成統一中國的宏願。

  1、故作神祕,玩弄玄虛,假稱好夢中殺人,使別人不敢接近他的臥榻。

  曹操因樹敵頗多,生怕別人暗中謀害自己,疑心很重,常吩咐左右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我睡着的時候,你們切勿近前!”要知道,曹操當年偷揣七星寶劍去刺殺董卓的時候,就是在趁董卓上牀休息的時候,伺機動手的。自己就是幹這種事的老手,他豈能不加倍防備別人用這一套來對付自己?哪怕是貼身的人,他也不是那麼信任的。

  有一天,曹操在帳中睡覺,故意將被子掉到地上,他的一個近侍看見了,擔心他着涼,就慌忙上前拾起來爲曹操蓋上。不料,他的這一忠心之舉卻引來殺身之禍。曹操即刻從臥榻上起來,拔劍將其殺死了,然後像沒事一樣,繼續睡下。睡了半天起來的時候,佯裝在作夢,驚問:“何人殺了我的近侍?”隨從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以後,曹操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竟傷心地痛哭起來,並下令厚葬了近侍。

  有了這件事情,以後誰還敢在曹操睡下的時候靠近他。大家都以爲曹操果真是夢中殺人,惟有軍中主簿楊修識破了他的伎倆,臨葬時指着近侍的屍體嘆道:“丞相併非在夢中,實際上是你在夢中啊!”,意思是他稀裏糊塗地被曹操殺了,實在是冤枉。曹操聽說了楊修的話後,本來就因楊修屢犯他的大忌而不滿,如今就更加厭惡和記恨楊修。後來,曹操就瞅準機會,以“製造謠言,亂我軍心”爲罪名,殺害了楊修。

  2、曹操逃跑途中,疑人圖謀不軌,將呂伯奢全家滅門,被指不仁不義,心狠手辣。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在當地已無處容身,不得不逃離洛陽,途中遇險後又被縣功曹陳宮所救,陳宮仰慕曹操有膽有識,斷定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甘願辭官追隨曹操。兩人來到曹操的故友呂伯奢家,呂伯奢非常高興,即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則出去買酒。但曹操聽到呂伯奢家人議論殺豬和磨刀的聲音,不明實情,卻疑心他們是要殺死自己,於是將呂家男女老少全部殺光。逃走時偏又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擔心呂伯奢回家後發現家人被殺,告發自己,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揮劍將呂伯奢也殺了。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心太狠,大不義,曹操卻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結果陳宮一怒之下離他而去。曹操失去一摯友和謀士,後來他又差點死在陳宮輔佐的新主呂布戟下。

  不過《世語》中也記載了另一種說法:稱呂伯奢當時外出,但是他的五個兒子都對曹操和陳宮很客氣,以賓主之禮相待,但是曹操因爲呂家對他太好,反而起了疑心,於是當天晚上殺光呂家八人後離開。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指向了曹操多疑,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3、赤壁之戰,曹操中反間計,大敗而歸,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曹操錯失一統中國的良機。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兵強馬壯,威名大震,雄心勃勃的他,即揮師南下,欲一舉統一中國。面對曹操號稱的80萬大軍,實力遠遠不及曹操的劉備和孫權,結成了孫劉聯盟,共同迎戰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周瑜就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才用反間計成功殺掉了曹操手下最厲害的水兵將領蔡瑁和張允。這是曹操多疑反被多疑誤,兵敗赤壁的主要原因之一。曹軍本來就不善水戰,至少蔡瑁和張允能看出在水上不能把戰船首尾連接,那樣將會火燒全軍,且在水上無法逃脫。如果曹操相信蔡瑁和張允,並不殺他們,周瑜的火攻計謀也不會成功,赤壁之戰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火燒赤壁,是整個戰爭勝負的關鍵,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說,曹操兵敗赤壁主要是敗給了自己的多疑上,這樣說並不爲過。赤壁之戰成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爲著名的一場。

  關於這場戰爭,李白有詩云:"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同爲唐代詩人的胡曾也有詩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可見影響之深遠。

  4、曹操錯殺神醫華佗,爲自己染病溘然離世和後來的事業埋下隱患。不然,他的壽命可能更長,不一樣的三國曆史可能上演。

  華佗醫術高明,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爲“建安三神醫”,被後人稱爲“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後人又常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讚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曹操爲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大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後來,御史大夫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馬上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爲他看病。華佗望聞問切後,診斷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沸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纔可能去掉病根,恢復健康。

  多疑的曹操卻以爲華佗其心可誅,是要藉機殺他,爲關羽報仇,於是命令手下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冤死在獄中。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給獄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獄吏害怕觸犯當時的律法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討取火來把書燒掉了。另有一說是,獄吏當時雖然接下了醫書,但卻被其妻子焚燒了。這就是華佗所著的《青囊書》,它的失傳,成爲中醫學的一大損失。

  假設,當然只能是假設,如果當年曹操不殺華佗,接受了他的建議,行開顱醫治手術,那麼曹操的頭痛病痊癒了,他的壽命可能不止65歲,會更長,其雄才大略就可能得到更長時間、更廣範圍、更大力度的展現,他創造的歷史,就可能更加的波瀾壯闊、燦爛輝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你從曹操的詩裏,就能看出他的志向是多麼的宏大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名爲漢相,實爲漢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說曹操,曹操到。”民間常說的這些帶有戲謔、貶損和罵意的話,既是針對曹操的超凡謀略和才能說的,也是針對他的爲人說的,同時也是針對他的性格特徵說的,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多疑。對曹操這樣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人物來說,對他評價上有不同的看法和爭議是在所難免的。

  結束語:

  曹操一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可歌可泣的一筆。他的多疑,讓他在面臨的重重危機中多了幾線生機,也讓他在猜忌、疑慮中錯失了一些不會重來的歷史機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爲後人,我們似乎不能苛求曹操。曹操雖然有他性格上的缺陷,但這卻掩蓋不了他身上散發出的光輝。“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在三國時期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曹操無疑是一顆閃亮的巨星。明代李瓚說:“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東漢鮑信評曹操:“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一直以來譭譽參半的一代梟雄曹操,何嘗又不是一位彪炳史冊的蓋世英雄!

  (注:該文爲越說越近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