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冉星計劃是針對9年級以上的優秀同學,以高級機械設計、結構設計、嵌入式電子設計、算法&人工智能、應用數學、應用物理爲研究手段,在技術導師、項目導師、課題導師高師生比指導下,通過春季立項選題、夏季課題孵化、秋季論文撰寫、冬季比賽資料準備、賽前答辯輔導等12到18月時間,衝擊ISEF及ISEF全球附屬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丘成桐科學獎等權威比賽,賽後國家專利申請、國際會議論文發表、申請科研夏校等學術背景活動,從而打造最具有競爭力與個性化的申請背景。奇思對於英美頂尖大學的申請補充材料都非常瞭解,可以根據學生的要求定製課題,並且最終會形成個性化可演示科研實物、2-4頁研究報告、項目演示視頻成果。

  你能猜到這是什麼嗎?看着不甚起眼的它,其實是由一個喜歡拳擊的女孩兒在上海的一個實驗室裏設計、製作出來的“私人教練機”,進行拳擊訓練時,拳手每一次出拳,它的系統都會記錄下出拳的衝擊力。有了它,再也不需要由真人傻呵呵地拿着護具捱打了,也大大提高了訓練的效率。

  在這個實驗室裏,還有通過檢測呼嚕聲來調節睡姿的“防打呼睡眠枕”、防止小朋友闖紅燈的“紅綠燈儀”等一大堆酷炫的設計,而他們的創造者,都是十幾歲的孩子。

  這個奇妙的實驗室,來自青少年科研創新機構“奇思孵化”,兩位創始人都是多年奮戰在青少年科研第一線的老師:普林斯頓畢業的STEM導師顧詩堯老師,和來自浙大創客圈的資深創客王君迪老師。近幾年,奇思孵化在青少年科研領域成績有目共睹:

  短短三年內,在世界最具含金量的青少年科研競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中入圍全球總決賽3名、州賽一等獎7名、州賽二等獎7名;ISEF中國系列賽上海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14名、二等獎28名。ISEF整體系列賽獲獎率接近80%。

  顧詩堯

  本科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中國教育學會領航計劃科創課程培訓導師,服務滬上60多所重點高中、重點初中學校科創課程和競賽課題孵化,曾任海內外科創大賽評委。

  王君迪

  聯合創始人,浙江大學自動化碩士,MIT Fablab認證導師,組建並率領超過50人技術導師團隊,輔導學生超過千名,指導500項以上科創項目。

  上下滑動看奇思孵化的獲獎情況

  如何激發起青少年的創新能力?青少年科研到底有什麼價值?兩位創始人的訪談讓我感觸頗深,原來“創造力是用孩子的身邊的小事情,去激起內心的大波瀾”,青少年科研不應該去“抱大腿”,而是應該源於孩子自己內心的創意種子,更完全可以讓普娃和牛娃同樣收益。

  01 。

  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實驗室

  說實話,在上海做科研項目培訓的機構,能有自己的專屬實驗室的好像還是第一次聽說。而這個實驗室裏,聚集了一批充滿了創造力的小“科學家”。

  他們中有的來自體制內四校八大,有的來自雙語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更有一些是專程買了機票,從美高趕回來的。

  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很多非常酷炫的設計,比如,下面這個神祕的盒子,乍一看你肯定不知道是幹嘛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它是一個“防打呼睡眠枕”!它竟然可以通過檢測呼嚕聲來調節睡姿,緩解打呼。

  點擊視頻,觀看防打呼睡眠枕演示

  還有這個紅綠燈提醒儀,可以通過“閘機”的開關,防止年幼的小朋友闖紅燈,造成悲劇。

  點擊視頻,觀看紅綠燈提醒儀項目演示

  原來當十幾歲的孩子腦洞大開的時候,竟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要幫這羣小小“瘋狂科學家”將“白日夢”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背後的輔助團隊奇思,也同樣人才濟濟。

  △奇思孵化的導師團隊

  奇思孵化師資團隊全部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有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STEM導師,也有來自浙大創客圈的年輕創客。這兩羣人的強強聯手,將奇思的實驗室打造成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創意孵化池。

  他們輔導過的學員曾被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海外名校錄取。

  而這些學員的成果,也屢次獲得國內外各類青少年科創競賽的獎項。

  別的不說,單就“國際工程科學大獎賽”ISEF及其附屬賽事,奇思就有着穩定的成績。熟悉青少年科研的人肯定都知道,這個擁有70年曆史的賽事素有“小諾貝爾獎”、“青少年科學競賽世界盃”的美譽。

  正因爲ISEF有着如此高的含金量,歷年的獲獎選手都成了各大名校爭搶的“香餑餑”。而通過奇思孵化項目參與到ISEF附屬賽的學生,憑藉自己的科研課題,最終進入耶魯、芝大、斯坦福的不在少數。

  奇思不僅吸引了國內的學霸,在美高競賽圈也有非常好的口碑。美高競賽羣體最熱衷的課題,就是工程、人工智能和以這兩項技術爲工具的交叉學科研究。奇思基本每年都有依靠課題被Phillips Exeter Academy錄取的學生,不少美高學生是專門飛回來參與項目的。

  這讓我不禁感到好奇,這些項目都是怎麼“孵化”出來的?奇思到底用了什麼方法來充分挖掘孩子們的創造力?

  02 。

  做科研,一定要讓學生打C位

  奇思學員B同學,曾有身邊同學突發癲癇症狀,險些摔倒,那驚心動魄的畫面,她現在回想起來記憶猶新。於是她就產生了一個想法:是否能製造一套護具,讓癲癇病人發作摔倒時,能起到緩衝和保護作用。

  最終,她成功設計出了這套護具,當病人肌肉痙攣時,肌肉顫動信號會打開護具的緩衝裝置,從而降低摔倒造成的傷害。

  點擊視頻,觀看學員演示視頻

  創造力從哪兒來?正是來源於發生在孩子身邊那些“小”事情。只不過這些小事情,真真切切激起了孩子們內心的“大”波瀾。

  “現在有一些人認爲,青少年科研要想拿獎,就必須要做一些高大上的題目,或者一定要抱上著名教授的‘大腿’。但這些課題往往並不是學員們自己想做的,因此他們對所做的課題並沒有什麼熱情,也就不會產生想法和創造力。”兩位老師這麼說道。

  而在奇思,之所以對於項目很貼切地用了“孵化”兩個字,是因爲孵化就是給與已有的種子合適的環境,讓它能茁壯成長,前提就是,這個創新的種子、創意的想法,必須是孩子自己的。

  當然,光有想法是不夠的,很多想法看似很美好,真要落實並不簡單。因爲真實場景中的問題往往是綜合的,很難條條框框地歸爲哪個學科、哪個知識。因此,奇思的導師們往往需要幫助學員們理出頭緒,找到切入點,並且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比如,B同學就坦言:“我的課題需要減少外界干擾來提高信號探測的準確性,所以程序設計比較複雜。當時好幾個導師幫我一起嘗試了各種程序和不同方法,費了一番心思,也感謝奇思的導師耐心地與我一起接受挑戰。”

  測量肌肉活動、減震系統設計、保護框架的總體設計,整個項目被分解成了幾個分項。其中包含了智能硬件與嵌入式電子設計基礎、編程思維基礎、結構設計基礎、工程設計基礎、機械製圖與機械設計基礎等等。

  △B同學學會了用CAD畫出零部件設計圖

  B同學說:“我的主文書有聯繫到我的課題,讓我認識到機械的秩序和編程的邏輯。我的活動列表裏也加入了這個課題,豐富了我整個工程的背景。其實奇思的經歷更多的是提高了我工程方面的能力,也激發了我對於未來工程學習的期待。”

  最終,B同學如願錄取了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

  多年的青少年科研孵化經歷,讓奇思也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從而能最大程度激發學員參與科研的自主性:

  定義問題場景、背景調研;

  搜尋研究方法、蒐集有價值的科研數據;

  進行實驗測試與設計、構建解決方案;

  學習論文結構、完成科研課題論文撰寫。

  因此,奇思的一個項目往往會經歷比較長的週期,但每一個過程都非常紮實。

  兩位老師對我說:“科研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能簡單地理解爲泡泡實驗室、發幾篇論文,學員必須親身參與到其中的每個環節纔能有收穫。比如ISEF,很顯然這個比賽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是一個基於過程性評價的比賽。我們鼓勵學員拿自己的項目去衝擊這個比賽,也對自己的這套方法論有信心,對於學員的自主性有信心,所以歷年來都有比較好的成績。”

  △ISEF的評價對於課題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要求

  △奇思旗下冉星計劃2020年ISEF附屬賽的課題,大部分都是利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解決各類交叉學科問題

  03 。

  如何讓牛娃和普娃都能得到價值?

  “說實話,現在的孩子都很忙,哪怕是牛娃,升學路上的每分每秒都很寶貴。做科研,肯定會佔用原本用來提升GPA或者標化的時間。所以,既然孩子們來了,就要保證每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價值。”

  這裏的“價值”到底指什麼,被萊斯大學錄取的C同學也許深有體會:

  “首先是學術能力上的成長,完成項目對我的專業知識方面提升巨大,很多機械方面的技能達成了一個從無到有的蛻變。

  其次經過項目中無數次失敗的磨鍊,我也變得更有毅力,更容易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恢復過來重新工作。

  最後我獲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創大賽一等獎、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的一等獎、明天小小科學家的三等獎,以及發表了一篇論文。對我來說,這些獲獎對申請幫助巨大,這些獎項以及論文的發表是對我項目的一個認可,也能讓招生官清楚地意識到我的項目是經過實戰檢驗的。”

  △C同學的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系統,整個項目中多次遇到反覆,並且極度考驗物理、計算機等各學科知識,最終獲得了多個獎項

  過程與結果的雙豐收,纔是青少年科研最大的價值。

  當然,用科研項目去敲開藤校級別的學校,和敲開前50的學校,兩者要求肯定也是不同的,這就取決於學員自身的特點,也是奇思在細節處理上最有心得的地方。

  首先,不同的學校對於項目的不同要求,奇思都有系統的瞭解(下滑查看哈佛、斯坦福、耶魯對於材料的要求)。

  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奇思還開發了“冉星計劃”和“奇思孵化”兩個項目:

  ▷冉星計劃

  冉星計劃是針對9年級以上的優秀同學,以高級機械設計、結構設計、嵌入式電子設計、算法&人工智能、應用數學、應用物理爲研究手段,在技術導師、項目導師、課題導師高師生比指導下,通過春季立項選題、夏季課題孵化、秋季論文撰寫、冬季比賽資料準備、賽前答辯輔導等12到18月時間,衝擊ISEF及ISEF全球附屬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丘成桐科學獎等權威比賽,賽後國家專利申請、國際會議論文發表、申請科研夏校等學術背景活動,從而打造最具有競爭力與個性化的申請背景。

  冉星計劃採用“多應用學科融合的課題形式”,會比類似高校實驗室的“單一學科理論性科研課題”更加親民。只要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都可以參加。

  顧老師介紹說:“單一理論學科課題對於高中生來說,學科知識的跨度比較大,一般跨8-10年。而我們的形式可以將單個技術版塊的難度,控制在AP或者比AP往前再深三年的水平,確保每位學員都可以掌握相關研究方法。”

  此外,冉星項目一個學生會配備3個不同職責的老師,可以說全方位輔助到位。

  ▷奇思孵化(個性化科技創意項目孵化)

  如果你覺得自己並不能適應超前學習,但又對科研很感興趣;不想去打競賽,但又想利用科研爲自己的文書添彩,那麼奇思孵化項目,會是一個好的選擇。它的特點主要有幾個:

  針對名校申請要求

  奇思對於英美頂尖大學的申請補充材料都非常瞭解,可以根據學生的要求定製課題,並且最終會形成個性化可演示科研實物、2-4頁研究報告、項目演示視頻成果。

  從搭建科研知識框架開始

  奇思孵化項目的首要目標是培養設計性思維課程和實驗性思維,對於零基礎的同學可以從設計性思維個性化科創項目開始起步,一般第二年就可以去做科研課題孵化,甚至是ISEF比賽衝獎。

  科技創意項目孵化流程

  先帶同學上智能硬件與嵌入式電子設計基礎、編程思維基礎、結構設計基礎、工程設計基礎、3D打印與機械設計基礎、安卓APP設計基礎技能課。

  幫助同學先建立知識框架,掌握技能基礎,瞭解了科研工具用途。再結合學生個人經歷,拓展觀察世界的視野,聯想各種問題場景。

  項目導師再在同學的初步想法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價值,應用價值,科研價值評估,幫學生提煉課題,和課題頭腦風暴,立項一個對學生來說最有含金量和挑戰的科創項目。

  導師輔導學生通過實驗性設計、科研試驗、數字化製造以及科學論證等完成學生的個性化科研項目。

  △個性化科創項目案例選集

  「期待青少年科研的未來」

  “如果青少年科研,能有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這套體系可以和傳統學校的評價體系互爲補充,那麼青少年科研才能算是真正走上正軌,這也是我們致力的目標和願景。我們希望把我們的課程和方法論打磨成一種標準,爲中國培養科技人才做點實事兒。”

  兩位老師的話道出了青少年科研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個系統、多元、開放的評價體系,纔是中國未來科技人才源源不斷的源泉所在。

  定製工程類科創項目&課題

  定製人工智能交叉學科課題

  孵化ISEF系列賽競賽課題等相關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