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困惑,有时劳而无获,有时学无所用,于是我们烦恼郁闷。相传白云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师父问弟子:“听说你从前的师父开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弟子便背出这首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师父听完大笑离去。

弟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夜都睡不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去请教师父。禅师又大笑起来,“你还不如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弟子听了也摇头苦笑,因为自己在乎,所以才会为之心乱。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次参观了高僧的东斋后,也如梦初醒,留给后世一首禅诗。

静法师东斋

唐代:王昌龄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王昌龄青年时曾在嵩山学道,与僧道们的交流让他初步了解了佛教。他考中进士后只担任一些微不足道的职务,而且很久都无法升迁,后来还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诗人失意之后就放浪形骸,不仅不去赴任,还纵览山水、隐迹山林。这期间他也走访了很多古寺名刹,结识了很多高僧,其中就包括这位静法师。

静法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也是寺院里的方丈。初识大师时,只见他身披袈裟,手持锡杖,面容和蔼、精神矍铄。开始时王昌龄并没有觉得这位僧人有什么异样,但大师却久仰诗人大名,并恭敬地请他上座。诗人与之交谈了一番,立刻感觉高僧言语不俗,颇有修为,于是诗人的言谈举止也变得谨慎起来。

虽然一儒一释,但王昌龄见多识广,不仅很早就接触过佛教,而且也学习过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俩人谈得投机,不知不觉就夜色降临。大师请王昌龄留宿,诗人也欣然应许,用膳之后,方丈有事,王昌龄便独自四处转悠,欣赏禅院周围景色,同时也感受寺院里的禅意氛围。

诗人参观了静法师的东斋,这里远离尘嚣,让自己一颗烦躁不安的心也逐渐地沉静下来,他不由得赞美起来,“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这两句化用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却丝毫不觉得造作,而且将静法师的东斋描写得很清净,令人很容易想象出高僧平时在这里的生活与修行的场景。

接下来诗人又在周围转了一会,他走到一处池塘边,只见池水平静,小小的池塘就像一面明镜,映出蓝天白云的秀姿,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时逢春末夏初,虽然很多花儿都谢了,但草木葱茏、杨柳婆娑,一派生机无限。诗人又即兴吟出两句,“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诗人真想长住此地,也做个悠闲的散人。

池塘边微风拂面,不知何处正飘来悦耳的琴声,在这朦胧的月色下,诗人欲仙似醉,不仅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也融入了这诗情画意的禅境中。“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诗人浮想联翩,也感受到净法师热爱弹琴和读书的雅趣,此时此地,诗人身处净土,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而净法师也“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诗人充满了崇敬之情,他眼里的大师早已达到禅定状态,完全就是一位脱离三界的方外高人。

王昌龄他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王昌龄宦海沉浮,对仕途曾经心灰意冷,诗人与高僧往来问道,并赞颂高僧德行。读者从这首诗中能感受到他对佛教的虔诚,以及对宁静的山林生活的向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