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會產生各種困惑,有時勞而無獲,有時學無所用,於是我們煩惱鬱悶。相傳白雲禪師與師父楊岐方會禪師對坐,師父問弟子:“聽說你從前的師父開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弟子便背出這首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師父聽完大笑離去。

弟子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一夜都睡不好覺,第二天一早就去請教師父。禪師又大笑起來,“你還不如一個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弟子聽了也搖頭苦笑,因爲自己在乎,所以纔會爲之心亂。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次參觀了高僧的東齋後,也如夢初醒,留給後世一首禪詩。

靜法師東齋

唐代:王昌齡

築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

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

琴書全雅道,視聽已無生。

閉戶脫三界,白雲自虛盈。

王昌齡青年時曾在嵩山學道,與僧道們的交流讓他初步瞭解了佛教。他考中進士後只擔任一些微不足道的職務,而且很久都無法升遷,後來還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詩人失意之後就放浪形骸,不僅不去赴任,還縱覽山水、隱跡山林。這期間他也走訪了很多古寺名剎,結識了很多高僧,其中就包括這位靜法師。

靜法師是一位得道高僧,也是寺院裏的方丈。初識大師時,只見他身披袈裟,手持錫杖,面容和藹、精神矍鑠。開始時王昌齡並沒有覺得這位僧人有什麼異樣,但大師卻久仰詩人大名,並恭敬地請他上座。詩人與之交談了一番,立刻感覺高僧言語不俗,頗有修爲,於是詩人的言談舉止也變得謹慎起來。

雖然一儒一釋,但王昌齡見多識廣,不僅很早就接觸過佛教,而且也學習過很多這方面的知識,於是倆人談得投機,不知不覺就夜色降臨。大師請王昌齡留宿,詩人也欣然應許,用膳之後,方丈有事,王昌齡便獨自四處轉悠,欣賞禪院周圍景色,同時也感受寺院裏的禪意氛圍。

詩人蔘觀了靜法師的東齋,這裏遠離塵囂,讓自己一顆煩躁不安的心也逐漸地沉靜下來,他不由得讚美起來,“築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這兩句化用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卻絲毫不覺得造作,而且將靜法師的東齋描寫得很清淨,令人很容易想象出高僧平時在這裏的生活與修行的場景。

接下來詩人又在周圍轉了一會,他走到一處池塘邊,只見池水平靜,小小的池塘就像一面明鏡,映出藍天白雲的秀姿,一陣微風吹來,水面泛起層層漣漪。時逢春末夏初,雖然很多花兒都謝了,但草木蔥蘢、楊柳婆娑,一派生機無限。詩人又即興吟出兩句,“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詩人真想長住此地,也做個悠閒的散人。

池塘邊微風拂面,不知何處正飄來悅耳的琴聲,在這朦朧的月色下,詩人慾仙似醉,不僅忘記了所有的煩惱,也融入了這詩情畫意的禪境中。“琴書全雅道,視聽已無生”,詩人浮想聯翩,也感受到淨法師熱愛彈琴和讀書的雅趣,此時此地,詩人身處淨土,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了。而淨法師也“閉戶脫三界,白雲自虛盈”, 詩人充滿了崇敬之情,他眼裏的大師早已達到禪定狀態,完全就是一位脫離三界的方外高人。

王昌齡他不僅是一位詩家天子,也是一位與佛有緣的文人。王昌齡宦海沉浮,對仕途曾經心灰意冷,詩人與高僧往來問道,並讚頌高僧德行。讀者從這首詩中能感受到他對佛教的虔誠,以及對寧靜的山林生活的嚮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