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忙碌時,很難感受到時光的存在。但是時間卻會悄悄地在身旁流逝,直到年終歲尾,人們忽然感到有一種緊迫感。同樣,人們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也經常會忽略時間的消耗。但是從晨曦初照,到晚霞絢爛,兩種相近的場景,人們卻很明顯地會發現區別。

箇中原因就在於大家參與了緊張的活動,一旦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就有一種失落感。南宋一位才子也曾有這樣的感覺,下面介紹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

浣溪沙

宋代:姜夔

著酒行行滿袂風,草枯霜鶻落晴空。

銷魂都在夕陽中。

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

當時何似莫匆匆。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13年秋天,當時32歲的作者正在漢陽探望姐姐。姜夔的姐姐家在沔州的山陽村,左邊是太白湖,右邊臨雲夢澤。春水上漲時,浸漫數千裏;寒冬水枯處,沙灘裸露,枯草連接天邊。 

那年秋天,詞人與外甥時而搖起小舟採摘菱角,時而舉着火把佈網捉兔,有時還饒有興趣地觀看漁夫們捕魚。他們漫步在山間,吟唱於原野,盡情領略這種閒適的生活。詞人又登臨高丘,悵然遠望,觸發了離別的愁思。

上片前兩句即寫他酣酒遊獵,意興勃勃。詞人酒意微醉,在郊外漫步,衣袖間灌滿了迎面的清風。捕食的鷹隼從晴空飛落,原野上秋草枯黃、一片蒼茫。天地高曠,詞人也由景生情,從而引出下文。 

第三句卻一轉,觸發離愁。詞人本來心情舒暢、與外甥之間追逐、打鬧,開懷歡笑。忽然,他注意到夕陽西下,便開始惆悵地說,離別的黯然銷魂,大都由於站在夕陽之中。 

姜夔博學多才,堪比盛唐的王維,可是他漂泊遊蕩,心中時常感到沒有一種歸宿感。如今秋景蕭瑟,夕陽悲壯,即使遊賞之樂,也不能彌補詞人心靈的悲傷。 

下片前兩句寫離愁別恨,都作議論,彷彿在勸誡世人,離恨使人老,做夢也無益。即使千里尋覓,心意也很難相通。“四弦”,指琵琶,作者化用南北朝簡文帝的“別離四絃聲,相思雙笛引”的句意,表達一種離別的思念。“千驛”,這裏形容路遠。 

末句抒發詞人的感慨,時光荏苒,自己卻彷彿一事無成。“何似莫匆匆”,表達出詞人後悔當初與戀人別離時,行色匆匆。而今回想起來,依然十分傷感和無奈。

縱覽姜夔的這首浣溪沙,全文渾然一體,卻層層遞進。作者先寫天地的曠遠,自己與外甥共度歡樂時光,然後轉而在夕陽下沉思默想;過片抒發相思情深、人生苦短的無限感慨。詞人時而筆觸張揚,時而又濃墨收斂,可謂收放自如,開闔有度。

姜夔的這首詞思致嚴謹,與晏殊《踏莎行》中“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相彷彿,但風格較爲粗放。詞中以自我慰藉來解脫離愁,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生動有致。

讀完這首詞,大家也會進一步去思考,生活就是穿插着喜悅和惆悵,也交織着幸福和悲愁。但我們更需要放鬆自己,而不要因爲聚散匆匆,就爲昨天擔憂,或爲未來發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