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改革,经开区将多领域的执法职责整合,组建了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运行、社会事业三大方面30多个领域7000多项职权,探索通过“一次检查,全身体检”综合执法新模式,在执法队伍和检查次数上做“减法”,在执法为民和优化营商环境上做“加法”。段青松:首先,综合执法局正在分类制作企业检查清单,根据企业经营类型(如生产型企业、研发型企业等),将其所涉及领域的执法项目、查处流程、处罚标准、法律依据等关联事项打包汇总,作为该类企业的检查事项清单,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清单式”检查促进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突出执法的服务属性。

编者按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原有60个行政机构精简为23个,削减比例超过60%。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的基本完成意味着经开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链条进一步完善。新机构、新职能、新举措、新面貌,本报从5月23日开始陆续推出相关部门一把手访谈,带您深入了解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本次改革,经开区将多领域的执法职责整合,组建了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运行、社会事业三大方面30多个领域7000多项职权,探索通过“一次检查,全身体检”综合执法新模式,在执法队伍和检查次数上做“减法”,在执法为民和优化营商环境上做“加法”。

那么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综合执法局实现了哪些新的改变?又有哪些新的举措?我们邀请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局长段青松一一揭秘。

执法效能实现“质”的升级

记者:对很多人来说,综合执法局相对陌生,综合执法局都有哪些职能呢?

段青松:综合执法局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运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综合执法工作,涉及30余个领域,7000余项职权。具体包括负责推进跨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拟订改革制度性文件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综合执法工作体制机制;负责实施科技、商务、市场监管、统计、知识产权等产业经济发展领域的综合执法工作;负责实施城市管理、住房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务等城市建设及运行领域的综合执法工作;负责实施劳动监察、卫生健康、文体旅游、民政、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的综合执法工作。

此外还负责新城16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相关领域的执法工作及与属地街镇执法工作的协同;负责创新执法方式和手段,整合优化执法力量及装备,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负责综合执法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完善综合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和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综合执法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制定考核和监督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研究建立与事前事中审批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业务衔接和信息数据共享;负责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营商环境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

记者:综合执法局运行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这期间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段青松:综合执法局运行半年来,以落实“一支队伍管执法”为抓手,坚持工作不断、标准不降、队伍不散原则,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根据综合执法的新形势、新任务,持续优化精益各项工作流程,通过流程再造,推动综合执法局由简单的物理集中向深度的化学融合转变,通过综合执法“质”的升级,切实起到了提高执法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效果。

记者:综合执法局是如何体现深度的化学融合呢?

段青松:综合执法是分布在32个领域的行政执法职权,综合执法局改革的目标并非是简单的物理集中,而是要打造深度融合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因此改革的第一步是整合执法队伍,优化执法方式,实现多层多头执法向集中统一执法转变,我们提出了“一次检查,全身体检”的口号。

瞄准“一次检查,全身体检”执法

记者: “一次检查,全身体检”指的是什么呢?

段青松:“一次检查,全身体检”是指综合执法局执法检查流程的目标。通过整合执法职能,优化检查模式,做到“一次检查,全身体检”。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为企业减负。

记者:综合执法局又是如何做到“一次检查,全身体检”的呢?

段青松:首先是要求每一位执法人员从原来的“一人一能”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既是工作的难点,也是下力气最多的重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提升跨领域综合执法能力。一是进行内部挖潜,展开各类执法技能培训,促进各领域执法人员交叉互学。二是实施外部交流,全力推动与市级部门、友邻区县、工委管委会行业部门的学习交流,通过个人执法技能的不断提高,实现“一次检查,全身体检”的目标。

记者:除了加强人员的能力,听说综合执法局还有三项举措,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三项举措。

段青松:首先,综合执法局正在分类制作企业检查清单,根据企业经营类型(如生产型企业、研发型企业等),将其所涉及领域的执法项目、查处流程、处罚标准、法律依据等关联事项打包汇总,作为该类企业的检查事项清单,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清单式”检查促进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突出执法的服务属性。

其次,建立执法联动机制,综合执法局和审批部门、监管部门形成了6项联动协作机制,分别是综合执法联席会议机制、举报受理机制、案件移送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执法协助机制、执法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机制明确各自在具体工作中的权责边界、任务分工,确保部门间职责清晰、协同顺畅,最终形成相互支撑、高效联动的全链条行政管理格局。

此外,综合执法局还绘制了一张执法信用地图,执法人员根据地图上红绿灯的标注,就可以看到哪家企业投诉举报多,哪家企业存在安全隐患。比如说我们用红绿灯代表企业信用,“红灯”表示该类企业投诉举报较多,多次发生违法行为且存在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信用较低;“黄灯”表示该类企业暂未发现违法行为,但存在一定管理漏洞,有待进一步规范提升,信用中等;“绿灯”表示该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管理规范,属于模范企业,信用较高。在具体应用中,将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分类施策,对“红灯”企业保持高压执法态势;对“黄灯”企业则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对“绿灯”企业以抽查、宣传、激励为主,通过分类精准执法,引导企业由红到黄、由黄到绿,规范合法经营。

对“闯红灯”企业高限处罚

记者:如果发现不遵守规定经营的企业,或者是亮红灯的企业是怎样处理的呢?

段青松:一是通过分级管理、精准执法,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开展精准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以督促整改为主,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对亮“红灯”企业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查处、高限处罚,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二是用足手段,强制措施联动,除从重高限处罚外,充分运用扣押、查封、代履行等行政强制手段,对影响重大、涉及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法定限度内混合使用。

记者:对于普通的百姓,综合执法局的工作是否会涉及?

段青松:对于企业的职工和经开区的居民而言,综合执法的范围更为广泛。比如,遇到施工企业欠薪的问题,过去可能需要找到劳动、建设等部门解决,容易导致交叉重复执法,但改革后,一些问题只需找到综合执法局可能就会很快很好地解决了,因为改革把部门间的协调成本转换成了会商、信息共享、案件协作等相互协作的机制,确保更加及时高效地查处违法行为,从而保障企业员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样对于居民来说,物业管理混乱、夜间施工扰民、违法建设等易发又不易解的问题,也会随着执法力度的增加、执法方式的不断创新而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