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对文物价值缺乏基本认知的嘉宾也常逃不开言行欠妥,事后道歉的“恶性循环”,最后“受伤”的,往往是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本身。打着文物保护的幌子却只为增加节目流量,不去深刻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核,这类节目最终只能是失去“筋骨”,宛如弱柳扶风,沦为文物的独自落寞和明星嘉宾的“独角戏”。

近日,某热播综艺的新一期主题是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师在节目中介绍了修复过的文物和它们的手持方法,可其中某位嘉宾却用错误手法拿起文物,在众人提醒后还表示“没事,他可以再修复”,引起网友一片哗然。事后,这位嘉宾在网络平台上公开道歉。

综艺节目邀请有知名度的嘉宾助力文物宣传无可指摘,但却不应该只顾“面子”,丢了“里子”——节目嘉宾的不当言行可能是无心之失,但其本质是一种对文物价值与文化常识的无知。作为公众人物或许可以不够了解文物的历史渊源,但不能缺乏基本的尊重。从心底没有尊重文物、敬畏历史,则其言行自然经不住大众的审视,终会露出马脚。

近年来,许多文物都“走”出玻璃柜,以崭新姿态出现在聚光灯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现别样光辉。诸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热播,让古董的展示不再显得“老古董”,引发了一阵阵文物热潮。而在这股电视节目带动的“历史文物热”势头向好的同时,我们应当时刻明确一个不变的原则——文物本身,才是节目真正的核心与主角。

节目宣扬文物保护,最终却演变成与宗旨的背道而驰,从这起事件中折射出的,同样有节目对自身定位的不明晰,前期对文物的培训与准备工作有所缺失。既然要借助珍贵文物的历史底蕴进行二次演绎,就要时刻认识到,文物不是“玩物”,更不是综艺节目的“附庸”。打着文物保护的幌子却只为增加节目流量,不去深刻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核,这类节目最终只能是失去“筋骨”,宛如弱柳扶风,沦为文物的独自落寞和明星嘉宾的“独角戏”。而对文物价值缺乏基本认知的嘉宾也常逃不开言行欠妥,事后道歉的“恶性循环”,最后“受伤”的,往往是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本身。

避免新表现形式与文物相结合时“背对背拥抱”的尴尬情景,我们应当学会在文物与历史中静下心来,领略文物本身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这种历史情感、文化情缘的“寻根”,是要从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中来,再到一代代人不断的理解与精深当中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者、演绎者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与使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在其中之列。只有节目组和嘉宾作为先行者,首先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精神中不断探寻提炼,才能给观众呈上一场兼具娱乐性与休闲性的文化视听盛宴。

在当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历史与文化精神的宝贵价值,并渴求着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少电视节目也试图摆脱庸俗化与彻底的娱乐化,这是个良好的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懂得,红起来的不是“明星+文物”的节目范式,而是对文化精神的深掘与重现;火起来并非一档档文物类节目,而是其中承载的文化与历史。或许,只有静下心去培育这种源自文化历史的民族自信与自我认知,现下的一些电视节目才能摆脱与珍贵历史文化“背对背拥抱”窘境,以其深沉的精神文化内核,去接受时代和大众的轮番考验,也同时收获大众长久的关注与掌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