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复彩绘时,需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器物上的纹饰制作出复原图,力争“修旧如旧”,让修复的部分与文物本身的气质相符。这时就必须要对器物进行适当的修复、加固。

都感到心里有苦说不出

一名演员在某综艺节目看文物的环节中

不仅只用三根手指捏着文物

面对其他嘉宾的提醒

还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他可以再修复”

这下网友们可炸开了锅

身为公众人物,言行怎可如此轻率?

尽管该演员在认识到错误后发博道了歉

但人们对文物修复工作的认识

似乎也正如@文物医院所说的那样:

很多人觉得修复过的文物本来就是坏的再修复一次也没事,但是修复过的文物遭到再次损坏,就如同一个骨折痊愈的病人再次被打断骨头,而且断的不一定就是原来修复的位置(因为很多修复过的部位比原件还要坚固),往往是新的破损,这就是等于二次破坏文物。

其实四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已经

为大家揭秘了文物修复工作

该片的口碑和科普效果都很不错

但这次事件却说明仍有不少人

没有意识到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不易

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文物修复的不易

对文物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青铜器

虽然青铜器由坚固的金属制成,但毕竟历经千年,还有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作用。许多青铜器在刚出土时就已经碎成了“渣渣”。还好在文物修复工作者的高超技艺之下它们“妙手回春”,重现光彩。

河南上蔡楚墓出土升鼎修复前后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碎块整理

按照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先拼对出器物的大形,然后再将剩下的碎块进行填充拼对,器形相近的先拼,不规则的后拼。

2.去 锈

在焊接之前去除青铜器上不必要的锈蚀,以及断裂茬口的锈蚀和污物,有物理和化学两种除锈方法。

3.整 形

使用台钳等各种工具将变形的铜器碎块尽可能恢复原有形状。

4.焊接、粘接

传统青铜器修复方法是 锡焊法。焊接所需温度低,热度对焊件影响小。当青铜器存在“矿化”问题时,则采用粘接法进行修复。

5.拼 接

将青铜器碎块经过整理重新连接、拼对。

6.补 配

传统方法是在铜片上锤碟出器物所缺失部分的造型,之后錾刻;目前也可以通过化学以及3D打印的方法得到补配所需的部分。

7.作 色

用无水乙醇调和虫胶漆,并加入需要的矿物质颜料,调出与青铜器表面锈蚀接近的颜色,将修复部位的颜色做的与原件锈色相近。

就这样,一件支离破碎的青铜器修复完成啦。

经典案例

曾经被炸成20几块的四羊方尊,你能看出修复痕迹吗?

书画

由于材质的特殊性,书画在传世的过程中极易因为保藏不当,遭遇受潮发霉、虫蛀鼠咬。纸张的自然老化也会使书画产生破洞、碎裂、褪色等问题,如果不及时修复,书画的寿命很快就终结了。

我们今天能在博物馆看到几十、几百年前的书画,都是靠文物修复工作者(或者说工匠师傅)一代一代接力修复保存下来的。

庙画修复前后

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修复一般离不开以下几个步骤:

1.清 洗

一般用热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以便除去因年代或保存不当而产生的表面霉斑等污渍。

2.揭 心

揭去画作中的复褙纸,并尽量保留原作的托心纸。其间用水沾湿,以同一方向仔细揭下画心。这一步必须要特别小心仔细。

3.补 缀

在画心揭出后用同类纸修补其破损之处。

4.托 心

用宣纸糊于画心背面,用以加固画心。若画心在托心工序晾干后,出现折裂现象,则需在断裂处贴折条。旧画心若色调不一致需全色,在全色前都需按画心的不同情况兑出适合的胶矾水,刷在画心背面便于全色。

5.全色与接笔

全色就是在画心有破损的补纸或者补绢上使用颜料填入与画心基本底色的色调。高手要做到“四面光”,即上下左右四个角度全都看不出补过。接笔是更进一步将缺损的地方依照画意来添加线条跟颜色。

最后进行装裱,一幅书画的修复完成。

经典案例

故宫修复名师孙承枝花费八个月把这幅大小破洞五百多处的《五牛图》补缀得完好如初,天衣无缝。

6.瓷器

陶瓷耐得住高温,却极怕碰撞,任何的硬物打击都会轻易地将它四分五裂。所以不仅是陶瓷文物,在民间陶瓷用品的修复也极为常见。

陶瓷修复方法一般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个主要程序。

以唐三彩骆驼为例:

7.清 洗

对各部件进行有针对性除尘、除胶以及粘接面清洗工作

8.粘 合

对断裂部位重新进行渗透加固并完成粘接工作

9.补 缺

对缺损部位进行补配。

10.上 色

在修补部分表面进行随色处理,达到文物展览整体效果和谐统一。

经典案例

蚂蝗绊

日本国宝南宋龙泉窑青釉茶碗在流传过程中底部开裂,以“锔瓷”工艺修复,因锔钉形状像大蚂蝗,日本人称其为蚂蝗绊”

纺织品

纺织品与书画一样,会遭遇受潮发霉、虫蛀鼠咬,褪色破裂也是常见问题。虽然衣帽服饰一类已经不具备实用性,但作为艺术品,还是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由于布料做工、刺绣手法各有不同,纺织品的修复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以故宫藏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的修复为例:

修前修后对比

1.检 查

首先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此件龙褂的材质、伤况、污染物进行检测。

检测

2.拆 卸

将原工艺边拆,边做文字、影像的详细记录。拆解后利用色差仪对面和里做多点位的颜色记录,目的是监测清洗前后的色差变化,以及对原面料的颜色影响程度。

3.清除污垢

对龙褂的石青色妆花缎面和暗花绫里分别使用不同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去除污垢。

4.修补破洞

按照原龙褂的颜色,选取适合的丝线和布料进行染色。面上的各种经纬磨损处及小洞,里子上的破洞,分别选用相应的补料和染色纱抽纱,使用 “隐线法”做背衬缝补加固。用绣的方法把缺失的图案在补料上“绣全”,使图案得到完整的修复,恢复文物原貌。

5.复 原

按照拆解时留下的痕迹,原工艺、原针法对清洗、修补好的龙褂缝合复原。对于原龙褂上修改不合“制”的,改正到初始工艺上。

修前修后对比

经典案例

1983年湖南省博的两件素纱襌衣被盗,48克的在追缴的过程中被烧毁,49克曾被毁坏,后被修复。

漆器

漆器,与书画、纺织品相似,都是非常难保存的有机物。出土的古漆器(也包括木器、竹器等)在地下埋藏了漫长的岁月,有很多都受到了地下水的浸泡,导致这些竹木漆器的内部分子结构已经完全被水饱和。

这种竹木漆器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我们在各类文保书籍里面经常见到——饱水竹木漆器。

从漆器的角度来说,饱水漆器出土后,器物漆皮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而器物内部的木胎,里面所含的水分大量蒸发,便开始干燥、收缩。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人在袖子上套了一个套袖一样,胳膊粗、衣服穿得多的话,套袖就撑得非常鼓。胳膊变细了、衣服穿得少了,套袖就会特别容易起褶皱。

同理,漆器的木胎收缩之后,漆皮也就更容易出现鼓泡、起翘、变形等缺陷。这时就必须要对器物进行适当的修复、加固。

现在,就以这件西汉铜耳彩绘龙纹耳杯为例来看一下漆器修复的过程。

西汉铜耳彩绘龙纹耳杯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脱水定形

将器物的含水量降低到一个有利于修复、保护的范围内。既要将过量的水分除掉,增加器物的强度,又不能改变器物的原有形态。

一般做法是:把器物浸泡在某些高浓度溶液中,让溶液中某些可以起到加固作用的化学物质填充进纤维空隙,取代多余的水,达到脱水+定形的双重效果。

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的漆器脱水保护实验室。

2.胎体粘接与补全

将破碎的胎体粘接拼合起来,还原其本来面貌。粘接的时候,需要细心拼对,有时还需要在器物裸露的胎体上打出小孔,塞入竹签,将两部分固定在一起,稍有不慎,修复就可能变成毁坏。

3.漆膜修复与彩绘修复

修复彩绘时,需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器物上的纹饰制作出复原图,力争“修旧如旧”,让修复的部分与文物本身的气质相符。

漆器彩绘修复

4.封护层保护

修复结束之后,修复人员还要在整个漆器上涂一层封护层,再加上适宜的温湿度,可以让漆器更加长寿。

经典案例

彩绘漆涡纹方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的类别有很多,限于篇幅,我们这次只说几个大类。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也会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由于学力浅薄笔力不济,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前几年国家文物局曾做过调查,中国有1000多万件待修复的文物,而文物修复工作者只有2000多人,这个数字实在让人忧心。

希望这篇小小的文章,能引起大家对文物保护的一点点重视,也算是作为文博人的微薄贡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