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復彩繪時,需要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器物上的紋飾製作出復原圖,力爭“修舊如舊”,讓修復的部分與文物本身的氣質相符。這時就必須要對器物進行適當的修復、加固。

都感到心裏有苦說不出

一名演員在某綜藝節目看文物的環節中

不僅只用三根手指捏着文物

面對其他嘉賓的提醒

還輕描淡寫地說“沒事他可以再修復”

這下網友們可炸開了鍋

身爲公衆人物,言行怎可如此輕率?

儘管該演員在認識到錯誤後發博道了歉

但人們對文物修復工作的認識

似乎也正如@文物醫院所說的那樣:

很多人覺得修復過的文物本來就是壞的再修復一次也沒事,但是修復過的文物遭到再次損壞,就如同一個骨折痊癒的病人再次被打斷骨頭,而且斷的不一定就是原來修復的位置(因爲很多修復過的部位比原件還要堅固),往往是新的破損,這就是等於二次破壞文物。

其實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已經

爲大家揭祕了文物修復工作

該片的口碑和科普效果都很不錯

但這次事件卻說明仍有不少人

沒有意識到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不易

希望能有更多人瞭解文物修復的不易

對文物時刻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青銅器

雖然青銅器由堅固的金屬製成,但畢竟歷經千年,還有各種人爲或非人爲因素作用。許多青銅器在剛出土時就已經碎成了“渣渣”。還好在文物修復工作者的高超技藝之下它們“妙手回春”,重現光彩。

河南上蔡楚墓出土升鼎修復前後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大致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碎塊整理

按照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先拼對出器物的大形,然後再將剩下的碎塊進行填充拼對,器形相近的先拼,不規則的後拼。

2.去 鏽

在焊接之前去除青銅器上不必要的鏽蝕,以及斷裂茬口的鏽蝕和污物,有物理和化學兩種除鏽方法。

3.整 形

使用臺鉗等各種工具將變形的銅器碎塊儘可能恢復原有形狀。

4.焊接、粘接

傳統青銅器修復方法是 錫焊法。焊接所需溫度低,熱度對焊件影響小。當青銅器存在“礦化”問題時,則採用粘接法進行修復。

5.拼 接

將青銅器碎塊經過整理重新連接、拼對。

6.補 配

傳統方法是在銅片上錘碟出器物所缺失部分的造型,之後鏨刻;目前也可以通過化學以及3D打印的方法得到補配所需的部分。

7.作 色

用無水乙醇調和蟲膠漆,並加入需要的礦物質顏料,調出與青銅器表面鏽蝕接近的顏色,將修復部位的顏色做的與原件鏽色相近。

就這樣,一件支離破碎的青銅器修復完成啦。

經典案例

曾經被炸成20幾塊的四羊方尊,你能看出修復痕跡嗎?

書畫

由於材質的特殊性,書畫在傳世的過程中極易因爲保藏不當,遭遇受潮發黴、蟲蛀鼠咬。紙張的自然老化也會使書畫產生破洞、碎裂、褪色等問題,如果不及時修復,書畫的壽命很快就終結了。

我們今天能在博物館看到幾十、幾百年前的書畫,都是靠文物修復工作者(或者說工匠師傅)一代一代接力修復保存下來的。

廟畫修復前後

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的修復一般離不開以下幾個步驟:

1.清 洗

一般用熱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以便除去因年代或保存不當而產生的表面黴斑等污漬。

2.揭 心

揭去畫作中的復褙紙,並儘量保留原作的託心紙。其間用水沾溼,以同一方向仔細揭下畫心。這一步必須要特別小心仔細。

3.補 綴

在畫心揭出後用同類紙修補其破損之處。

4.託 心

用宣紙糊於畫心背面,用以加固畫心。若畫心在託心工序晾乾後,出現折裂現象,則需在斷裂處貼折條。舊畫心若色調不一致需全色,在全色前都需按畫心的不同情況兌出適合的膠礬水,刷在畫心背面便於全色。

5.全色與接筆

全色就是在畫心有破損的補紙或者補絹上使用顏料填入與畫心基本底色的色調。高手要做到“四面光”,即上下左右四個角度全都看不出補過。接筆是更進一步將缺損的地方依照畫意來添加線條跟顏色。

最後進行裝裱,一幅書畫的修復完成。

經典案例

故宮修復名師孫承枝花費八個月把這幅大小破洞五百多處的《五牛圖》補綴得完好如初,天衣無縫。

6.瓷器

陶瓷耐得住高溫,卻極怕碰撞,任何的硬物打擊都會輕易地將它四分五裂。所以不僅是陶瓷文物,在民間陶瓷用品的修復也極爲常見。

陶瓷修復方法一般要經過清洗、粘合、補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個主要程序。

以唐三彩駱駝爲例:

7.清 洗

對各部件進行有針對性除塵、除膠以及粘接面清洗工作

8.粘 合

對斷裂部位重新進行滲透加固並完成粘接工作

9.補 缺

對缺損部位進行補配。

10.上 色

在修補部分表面進行隨色處理,達到文物展覽整體效果和諧統一。

經典案例

螞蝗絆

日本國寶南宋龍泉窯青釉茶碗在流傳過程中底部開裂,以“鋦瓷”工藝修復,因鋦釘形狀像大螞蝗,日本人稱其爲螞蝗絆”

紡織品

紡織品與書畫一樣,會遭遇受潮發黴、蟲蛀鼠咬,褪色破裂也是常見問題。雖然衣帽服飾一類已經不具備實用性,但作爲藝術品,還是有較高的保存價值。

由於布料做工、刺繡手法各有不同,紡織品的修復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以故宮藏石青色雲蟒紋妝花緞夾龍褂的修復爲例:

修前修後對比

1.檢 查

首先使用三維視頻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此件龍褂的材質、傷況、污染物進行檢測。

檢測

2.拆 卸

將原工藝邊拆,邊做文字、影像的詳細記錄。拆解後利用色差儀對面和裏做多點位的顏色記錄,目的是監測清洗前後的色差變化,以及對原面料的顏色影響程度。

3.清除污垢

對龍褂的石青色妝花緞面和暗花綾裏分別使用不同的清洗劑和清洗方法去除污垢。

4.修補破洞

按照原龍褂的顏色,選取適合的絲線和布料進行染色。面上的各種經緯磨損處及小洞,裏子上的破洞,分別選用相應的補料和染色紗抽紗,使用 “隱線法”做背襯縫補加固。用繡的方法把缺失的圖案在補料上“繡全”,使圖案得到完整的修復,恢復文物原貌。

5.復 原

按照拆解時留下的痕跡,原工藝、原針法對清洗、修補好的龍褂縫合復原。對於原龍褂上修改不合“制”的,改正到初始工藝上。

修前修後對比

經典案例

1983年湖南省博的兩件素紗襌衣被盜,48克的在追繳的過程中被燒燬,49克曾被毀壞,後被修復。

漆器

漆器,與書畫、紡織品相似,都是非常難保存的有機物。出土的古漆器(也包括木器、竹器等)在地下埋藏了漫長的歲月,有很多都受到了地下水的浸泡,導致這些竹木漆器的內部分子結構已經完全被水飽和。

這種竹木漆器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我們在各類文保書籍裏面經常見到——飽水竹木漆器。

從漆器的角度來說,飽水漆器出土後,器物漆皮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會發生什麼變化。而器物內部的木胎,裏面所含的水分大量蒸發,便開始乾燥、收縮。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人在袖子上套了一個套袖一樣,胳膊粗、衣服穿得多的話,套袖就撐得非常鼓。胳膊變細了、衣服穿得少了,套袖就會特別容易起褶皺。

同理,漆器的木胎收縮之後,漆皮也就更容易出現鼓泡、起翹、變形等缺陷。這時就必須要對器物進行適當的修復、加固。

現在,就以這件西漢銅耳彩繪龍紋耳杯爲例來看一下漆器修復的過程。

西漢銅耳彩繪龍紋耳杯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脫水定形

將器物的含水量降低到一個有利於修復、保護的範圍內。既要將過量的水分除掉,增加器物的強度,又不能改變器物的原有形態。

一般做法是:把器物浸泡在某些高濃度溶液中,讓溶液中某些可以起到加固作用的化學物質填充進纖維空隙,取代多餘的水,達到脫水+定形的雙重效果。

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揚州工作站的漆器脫水保護實驗室。

2.胎體粘接與補全

將破碎的胎體粘接拼合起來,還原其本來面貌。粘接的時候,需要細心拼對,有時還需要在器物裸露的胎體上打出小孔,塞入竹籤,將兩部分固定在一起,稍有不慎,修復就可能變成毀壞。

3.漆膜修復與彩繪修復

修復彩繪時,需要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器物上的紋飾製作出復原圖,力爭“修舊如舊”,讓修復的部分與文物本身的氣質相符。

漆器彩繪修復

4.封護層保護

修復結束之後,修復人員還要在整個漆器上塗一層封護層,再加上適宜的溫溼度,可以讓漆器更加長壽。

經典案例

彩繪漆渦紋方耳杯 故宮博物院藏

文物的類別有很多,限於篇幅,我們這次只說幾個大類。在文物修復過程中,也會根據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由於學力淺薄筆力不濟,若有錯誤,歡迎指正。

前幾年國家文物局曾做過調查,中國有1000多萬件待修復的文物,而文物修復工作者只有2000多人,這個數字實在讓人憂心。

希望這篇小小的文章,能引起大家對文物保護的一點點重視,也算是作爲文博人的微薄貢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