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陸軍將領,人們大多想到的應該是喬治·史密斯·巴頓、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利等名將。這些將軍在戰場上可謂是驍勇善戰,用戰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但也有些美國將領算是譭譽參半,比如說美國陸軍中將萊斯利·詹姆斯·麥克奈爾中將(死後晉升爲上將),他作爲美國陸軍集團軍羣司令爲美國在戰時的軍隊發展和組織訓練工作做出了貢獻,但他也一樣被美國裝甲部隊抨擊頗多。那麼到底麥克奈爾中將犯了什麼錯誤,以至於美國裝甲部隊如此抨擊他呢?

  一、坦克研發上的失誤

  在1940年7月美國陸軍開啓了新的坦克研發計劃,其產物是頗受海外用戶和陸軍部隊抨擊的M3式中型坦克。這種抨擊主要來自於M3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海外用戶——英國陸軍,當時英國陸軍爲了補充裝甲部隊的虧損,於1941年從美國購買了許多M3式中型坦克。但是這種多炮塔坦克在實戰中問題多多,多而無用的火力、脆弱不堪的防禦,都讓它飽受部隊抨擊,甚至於被稱呼爲“七兄弟棺材”。英國人因此發電報稱,他們需要的是坦克,而非是裝了火炮的裝甲車。

  無奈之下美國陸軍只能調過頭去,繼續那個和M3式中型坦克同時研發的中型坦克。可是這款坦克的研發方向則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雖然從歐洲戰場上傳回的情報顯示,坦克已經真正成爲了左右戰爭的力量。可是美國陸軍畢竟是久疏戰陣,所以說美國陸軍內部對於坦克的性能側重點就成了問題。幾乎是整個美國陸軍都對於坦克是應該進行裝甲作戰,亦或是讓坦克掩護步兵而爭論不休。這一情況完全就是不瞭解實戰導致的,所以纔有了這樣的言論。

  而我們的麥克奈爾將軍在這個時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全是負面性的,他指出坦克應該用來反步兵作戰,至於反坦克任務則應該交給炮兵完成。麥克奈爾本身是一名炮兵軍官出身,非常醉心於炮兵的建設。不可否認的是,他在美國陸軍歷史上最薄弱的間戰時期裏,大幅度推動了美國炮兵的發展。但如今討論的是坦克設計的方向問題,他還用炮兵的思維去看問題,那顯然就不是很合適了。如果那些美國陸軍將領還聽了他的話,那麼就真的是把美國裝甲部隊往陰溝裏帶了。

  儘管麥克奈爾此時軍銜還是陸軍准將,但此時的美國陸軍是沒有打過仗的,這准將的含金量也是很高了(1941年晉升爲陸軍中將)。更別提他本人還是美國總司令部的作戰訓練部參謀長,這說話的含金量就更高了。於是一票美國將領二話不說就表示“麥克奈爾將軍說得對”,然後一頭扎進了坦克的發展歧途裏去了,開始一門心思製造一種以掩護步兵爲主要任務的坦克去了,最後成果就是M4式謝爾曼坦克。而我們的麥克奈爾將軍還沒停下他的奇思異想,他又開始想出新的幺蛾子了。

  二、坦克殲擊車

  麥克奈爾提過反坦克炮要交給炮兵,可是炮兵又不能推着反坦克炮追着裝甲部隊的坦克炮,那麼如何讓己方的反坦克炮能夠追上裝甲部隊的前進,並隨時爲裝甲部隊提供反坦克火力支援就成了問題。而麥克奈爾也不虧是有頗多奇思異想,他直接推出了坦克殲擊車的概念出來,並且在1941年11月於德克薩斯州的胡德堡基地成立了坦克殲擊車戰術和射擊中心,用來研發構想中的坦克殲擊車。

  按照麥克奈爾的思維,新的坦克殲擊車必須擁有較好的機動性,並且配備一門足夠擊毀各國現役坦克的反坦克炮。起初美國陸軍在機場拖車和M3式中型坦克的車體基礎上進行研發,這兩種方案非常失敗,均無法滿足陸軍的期待值。後來坦克殲擊車戰術和射擊中心推出了新的T35方案——在M4A2式中型坦克上配備鑄造式圓形炮塔,並且裝備了一門從M6重型坦克上拆下來的3英寸坦克炮(76.2毫米)。

  這一方案最後延伸出來的就是M10坦克殲擊車,基礎設計和之前的T35方案沒有太多的變化,只不過在裝甲上做了減重和對炮塔做了簡化。這種M10坦克殲擊車在1943年投入北非戰場,用以支援前線的美國裝甲部隊。而此時北非的情況是如何的呢?北非的德國非洲軍團已經擁有了裝備長倍徑坦克炮的四號坦克,並且出現了強大的虎式重型坦克。而M10坦克殲擊車剛到北非戰場就必須直面這些德國坦克,它所取得的戰果將直接決定它的價值。

  但很不幸的是,M10坦克殲擊車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好,雖然說他裝備的3英寸坦克炮確實強大,使用了M93高初速穿甲彈之後,威力直逼德國的88毫米高射炮。但是它自身的速度過於緩慢,並不能跟上美國裝甲部隊的行動。往往就是這個時候,美國裝甲部隊可能已經慘遭德軍裝甲部隊屠戮,而M10坦克殲擊車趕到的時候,它們又因爲自身較爲薄弱的裝甲,無法有效抵禦對方的攻擊,所以經常被德國裝甲部隊一併消滅掉了。

  三、麥克奈爾的錯誤

  事實上,這裏我們就不難看出,麥克奈爾的思路有多失敗了。確實,從紙面性能來看的話,M10坦克殲擊車和M4中型坦克可以各司其職,前者專業的反坦克能力也可以爲裝甲部隊提供有效的支援。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坦克殲擊車的速度過於緩慢,爲了大威力的坦克炮又必須削減自己的裝甲,甚至於它連炮塔都是敞開式的。而坦克殲擊車的車組成員也不是沿用裝甲部隊的訓練和編制體系,反而在各方面都沿用了炮兵的訓練和編制體系,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而對於裝甲部隊的正確運用,其實在1940年也有定論,那就是生產以突出反坦克能力的坦克,甚至是開發重型坦克來抵消對方的裝甲優勢。美國陸軍爲此曾經有過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被放棄的M6重型坦克,這個方案被認爲效率不足而被終止。第二個方案則是爲M4式中型坦克配備同樣的3英寸坦克炮,用以加強M4式中型坦克的反坦克能力。可惜的是第二個方案雖然得以實施,但是這些M4中型坦克一輛都沒給美國陸軍留下,全部被麥克奈爾都送到蘇聯去了。

  麥克奈爾的理由很明確,他認爲美國M4式中型坦克性能優越,並且和現有的M10式坦克殲擊車形成了很好的互補,至於支援速度問題,他計劃以M18式坦克殲擊車予以彌補。而蘇聯坦克性能低劣,更需要這種經過改裝的M4式中型坦克來抵消德國的坦克優勢。但現實情況是,美國裝甲部隊在戰場上正被德國裝甲部隊暴打,各路坦克殲擊車根本不能和裝甲部隊一起發動進攻。而西線的M4中型坦克最好的改型,還是使用了英國的QF17磅反坦克炮。這種窘境可以說是大大丟了美國人的臉,可麥克奈爾卻仍舊在推動M36坦克殲擊車。

  那麼作爲二戰時期的美國陸軍集團軍羣司令的麥克奈爾,難道真的不知道這一切嗎?事實上他比誰都清楚這些,但是他作爲一名炮兵軍官,本固然要在各方面爲炮兵謀利。也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麥克奈爾拼命阻撓着重型坦克的研發,即便迫於壓力進行研發,也不會給出正式的編號,爲的就是避免其順利研發成功。而作爲佐證的是,當麥克奈爾於眼鏡蛇行動裏被己方誤炸而死之後,美國重型坦克項目就順利上馬了,其項目產物就是M26重型坦克。

  結語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認爲,正是麥克奈爾的私心,讓美國裝甲部隊一次又一次的走上歧途。無數的M4式中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在他的錯誤指導下,在戰場上化爲了扭曲的廢鐵,更有許多英勇的士兵不幸死去。但麥克奈爾最後的命運也沒好哪去,或許正是因爲被裝甲部隊咒罵的太多,影響了他的氣運,結果作爲戰役隱蔽學說專家的麥克奈爾,竟然在眼鏡蛇行動裏在陣地裏被己方轟炸機炸死,死後連個全屍都沒留下,還是通過他的簡章確認了他的身份。

  參考文獻:《二戰美國坦克發展史》

  《被遺忘的四星上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