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英達特別感慨冥冥天意中命運自有安排的是,當年,母親翻譯的劇本《陽光下的葡萄乾》手稿流失民間,不知下落。但去年某日,英達突然接到朋友發來的微信,說在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名錄中,發現一部珍貴的劇本手稿——名劇,品相好,又是名家所譯,疑是“英達母親的手筆”,因此詢問英達要不要看看。

近日,北京人藝院長任鳴透露,多年沒有在人藝導戲的英達,今年將回歸劇院,爲北京人藝執導一部由美國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編劇的世界名劇《陽光下的葡萄乾》。英達說,吸引他三十年來首次回人藝排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該劇作是自己的母親吳世良50多年前翻譯的作品。這部譯作手稿曾遺失多年,失而復得的過程頗爲傳奇,這也讓他決心爲圓母親心願重返話劇舞臺。

英達母親吳世良

難解之緣

一家三口都是北京人藝藝術家

英達的父親英若誠在中國演藝界享有極高聲譽。曾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既是北京人藝著名錶演藝術家,也是中國卓越的翻譯家之一。英達也一直供職於北京人藝,多年來活躍在影視劇領域,能導能演,被稱爲“中國情景喜劇之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達的母親吳世良也是北京人藝的演員,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

“我媽媽生於江南名門,天賦高,開蒙早,背書描紅,填詞作賦,同窗男孩子沒有一個比得上她。學罷國學,母親又入聖約翰攻讀電機,繼而轉投滬江,直到進入清華園,遇到我的父親。畢業後他們雙雙考入了新建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母親顯示出比父親更耀眼的藝術才華,父親被髮去檔案室整理資料的時候,母親則領銜主演了北京人藝的建院開鑼戲《夫妻之間》並廣獲好評。之後她又陸續出演《布穀鳥又叫了》等經典之作,星途‪一時‬大亮。同時,外語專業出身的她,也沒有停止在譯林中開墾耕耘。從畢業後和我父親聯手初譯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到結集成冊挪威劇作家的《比昂遜戲劇集》。而且,在那樣的年代裏,有眼光和魄力選擇一部世界名劇《陽光下的葡萄乾》,但可惜譯作送交出版,未及付梓,漫天的政治風暴已至,將母親湮沒沙塵,直至埋入大獄!一千多個潮溼陰冷的鐵窗日夜,我難以想象,我那曾是上海嬌小姐的媽媽是怎樣熬過來的!但滄海橫流,方顯出大家風範。我媽媽洗盡鉛華,荊釵布裙,廳上廚下,相夫課子。從古文、英語,到繪畫、表演,我和姐姐的每一門課,都有母親參與其中,指引點撥,切磋啓發,無異最佳導師。母親古今中西通透,文武昆亂不擋,自幼習就的十八般技藝皆派上了用場。我相信,我的媽媽正是在陋室竈間卑微瑣碎之中,完成了她從一個聰慧才女,到一位偉大母親的昇華。相夫教子的同時,母親從未放下過手中之筆,又翻譯過多種外文名作……”一說起已故的母親,英達導演言語神情中滿溢着崇拜和深情,“我媽媽人格高貴,秉性堅強。《春月》作者包柏漪曾這樣形容我母親:‘她從不訴苦,從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種內在的尊嚴,一種博大的歷史感,使她堅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賦予她一種獨特的高尚氣質。’”

失而復得

母親手稿遺失多年後完璧歸趙

讓英達特別感慨冥冥天意中命運自有安排的是,當年,母親翻譯的劇本《陽光下的葡萄乾》手稿流失民間,不知下落。但去年某日,英達突然接到朋友發來的微信,說在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名錄中,發現一部珍貴的劇本手稿——名劇,品相好,又是名家所譯,疑是“英達母親的手筆”,因此詢問英達要不要看看。英達一見手稿照片,熟悉的母親筆跡,父親的美術字和圖案,讓他立刻斷定這確實是母親手稿無疑。驚喜萬分的英達第一個念頭就是立刻把手稿拿下來,但朋友攔住他:“別衝動!賣家如果知道是您要買,肯定漫天要價!完璧歸趙之期更加杳然。”

最終,英達通過另一位遠在湖南、素未謀面的山姓朋友大力幫助,匿名出手,終於搶在最後一刻,成功截下了手稿。讓這部遺失半個多世紀的珍貴手稿,輾轉漂泊之後,終於到達英達手中。“那一刻,我真是百感交集!母親當年燈下筆耕的動力,無疑是希望看到此劇付梓成書,於是我將手稿交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手中。當然,我知道作爲一個戲劇人,母親的更大心願,是把這部由她精心挑選、逐字推敲的名劇,最終搬上舞臺,奉獻給廣大觀衆。替她老人家實現這一願望,是我無可推卸的責任。”

英若誠吳世良夫婦

正是因爲這份厚重的情感和使命,讓英達帶着母親的譯作手稿,回到了父親母親同時也是他自己就職的北京人藝。

在《陽光下的葡萄乾》建組會上,英達對大家說道:“這是我母親上世紀六十年代翻譯的劇本,那個時候我才三歲。當年她翻譯這個劇本的時候,這樣一部戲在當時的中國是不適合上演的。就像1983年阿瑟·米勒給人藝排《推銷員之死》一樣,中國觀衆對裏面很多內容不是特別理解。但今天的中國觀衆看這樣的戲,不僅能理解,而且會有很多共鳴,心靈的撞擊。所以我們現在排這個戲,是特別好的時機。”一向擅長排演喜劇的英達導演表示:“這個劇本嚴格來說不是喜劇,但我們要把它排成喜劇,要有很好的劇場效果,要讓觀衆愛看。”

好戲多磨

期待疫情之後重返劇場

然而,好戲多磨,就在全劇組都充滿期待,躍躍欲試準備迎接排練的時候,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一切只能暫停了。排練取消了,原定演出時間延期了,大家都回家隔離了,原本滿懷躊躇之情的英達導演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心生傷感:“怎麼回事?我作爲人藝的孩子,從小打食堂的飯,看側幕條的戲,喫穿用度,心身成長,這劇院把我養大,當我終於準備好要爲她奉獻時——上天不讓我完成這個心願嗎?”

但當他再次打開母親的手稿,劇本扉頁上的一行字也再次如同天意一樣喚醒了他:“獻給媽媽:爲了這個夢而感謝您。”英達想到,母親當年在飢寒困難的年代仍舊筆耕不輟的動力,不僅是爲了給襁褓中的孩子加個雞蛋,更是爲了能夠讓此劇登上舞臺。“她沒有看到那一刻。但我還有機會。疫情終將過去,大家終將會回到排練廳,我還有機會讓媽媽的夢想成爲現實。”

如今,隨着疫情局勢的好轉,社會各界都在逐漸復產復工,恢復正常狀態,劇院劇場也在逐漸開放。《陽光下的葡萄乾》劇組,也從4月份開始在線上進行研讀劇本等前期排練工作。大家都在時刻準備着,一旦疫情防控允許,馬上就回到排練廳裏開始正常排練。手捧母親譯作的英達,比任何人都期待着那一天:“感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讓母親60年前的心血終於沒有付諸東流。等到劇目上演的那一天,我和所有演職員,都將在首都劇場恭候觀衆到來。”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潤

編輯 金力維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