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后金和准噶尔汗国,虽然军事上在进攻上占有优势,但明朝拥有红夷大炮的情况下,进攻的优势已经被抵消。1632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夺取归化城,自此明朝北部边境基本上已经和后金对接:西到黄河木纳汉山,东到辽东的蒙古草原都已经被后金控制。

在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其实明末战争形势并非只在辽东。今人和明末之人一样都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眼里只有辽东。最明显的例子是就是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

说的时候是慷慨陈词,做就有心无力。广宁从部署到失守,在山海关的熊廷弼一直都是被广宁防务牵制,根本没有时间、机会去部署天津、登莱这二方的军务。

而明朝内阁对于登莱巡抚陶朗先要求的兵饷也是口惠而实不至。12万大军驻守的广宁失陷后,登莱只有不到3万兵,能够作战的估计也就是1万人。

毛文龙的镇江之捷,更让熊廷弼的三分布置策成为空谈,原本是承担收复辽东半岛的登莱,成为了东江总兵毛文龙的跨海输送后勤基地。

广宁失陷后,孙承宗采取袁崇焕的建议修建宁远城,在宁远部署完毕后,孙承宗想要去登莱整顿兵马,竟然被兵部阻止。

一个小小的辽东三方布置策,说是个个都慷慨激昂,做就有心无力。更不要说全国性的战略防御,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从战略上来讲,即便明朝能够坚守宁锦、收复辽东半岛,也无力收复辽东。


配图

1630年袁崇焕被杀时的形势是:

1、1628年后金击败察哈尔的多罗特部,开始侵夺锦州北部的察哈尔部;崇祯帝拒绝赈济锦州北部的察哈尔等蒙古部落,导致他们投靠后金;当年9月,林丹汗击败顺义王俺答汗后裔,而后金在蒙古部落的支持下击败林丹汗,至此后金基本上控制了燕山北部,林丹汗则以呼和浩特一带作为基地。

1629年,皇太极以满洲和蒙古骑兵发动从燕山北部、进攻北京的己巳之变时,林丹汗的踪迹是在延绥红水堡附近。由于明朝拒绝援助林丹汗,林丹汗劫掠明朝边境。

1630年,袁崇焕被杀。当时后金兵还在北京城附近,林丹汗以10万骑兵进攻宣府,威胁明朝要了18万两的赏金。

1632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夺取归化城,自此明朝北部边境基本上已经和后金对接:西到黄河木纳汉山,东到辽东的蒙古草原都已经被后金控制。

也就是说,后金已经能够直接进攻宁锦、宣府、大同、偏头、延绥、宁夏等明朝边镇。

宁锦防守再固若金汤,明朝无力阻止后金攻占大同、宣府,进入山西;攻占宁夏、延绥进入陕西。

1632年后明朝和后金的战争已经从辽东一地边境战争,变成两国的全线战争。

1635年,在1628年土默特顺义王卜失兔被击败、1634年林丹汗病死后,瓦剌部落的后裔准噶尔部巴图尔浑台吉,开始建立准哈尔汗国。


配图

当时明朝的局势是:东有后金,西有刚刚兴起的准噶尔汗国。由于成吉思汗后裔再林丹汗死后再无势力,对蒙古草原的争夺,将会是后金和准噶尔汗国不可调和的主题。

这个局势,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辽国刚被灭时的北宋时期(金朝、北宋、兴起的西辽)。第二次就是明末。

东后金、西准噶尔、南大明,这就是明末的三方局势。中国历史上两次非常类似的局势结局基本一样:

1、 原本的草原旧政权最早被灭(辽朝和蒙古帝国的顺义王政权、林丹汗政权)。

2、 南方的中原政权溃败(北宋和明朝都可以用溃败来形容,基本上没有能够和南下的政权打过一场有力的战争)。

3、 西方新兴政权持久(西辽存在94年、准噶尔汗国存在122年)。

4、 东方政权都是在占据中原北方汉地后才灭了西方政权(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大都,占据黄河以北,才在1218年灭西辽;康熙帝1681年平定三藩、1683年攻克台湾,1690年才肯和准噶尔汗国开战)。

因此,如果从北宋末年历史走向来看,不管袁崇焕是否被杀,明朝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收复辽东,而是保住自己的一条命。以下从袁崇焕不死、继续执掌辽东军权的基础上分析大明、后金、准噶尔三国的局势。


配图

大明:只有改革才有活路

袁崇焕不死,袁崇焕就能控制宁锦、登莱、东江三地的明军。袁崇焕夺取辽东半岛,甚至镇江都不难。真正难的是,如同上文所说,2年后,后金进攻明朝,不是一定要通过宁锦,可以从燕山关隘、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等地进攻。

尤其是宣府、大同、延绥三镇,兵力薄弱。后金要是大举攻城,基本上难以抵挡。大同丢失,山西就不保;延绥丢失,同时发生民变的陕西,明朝根本就守不住。

山西丢失,北京等黄河以北就不可能防守得主。明朝只有一个选择——迁都南京,或迁都到中都凤阳。

宁锦是否能够守得住,在1632年时,已经意义不大。宁锦的意义不过是后金进入北京城的捷径,并非唯一通道。

因此那些所谓吴三桂不投降满清不能入关的论调可以休了。金朝在占有平州的情况下,不是从平州攻打幽州,而是从居庸关攻打幽州。成吉思汗也是通过居庸关一带攻占大都。

明朝时的也先攻打北京城、俺答攻打北京城都是经过居庸关一带的长城直接攻打。若后金占领了大同、宣府,北京城就直接暴露在后金兵力之下,宁锦所谓的护卫作用,基本上已经失效。

事实上,明朝只有改革才有生存的希望。从南宋的历史经验来看,明朝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复分区防御。从军事角度上看来,南宋赵构表面上昏庸无能,但南宋之所以能够在和金朝的对抗中生存下来,最大的改革就是赵构给了四大将兵权,让他们拥有用人权(部下将领和辖区州府官员任命的建议权)和兵权(可以自行招募兵力、招降盗匪、战事处置权等)。本质来说,南宋中兴四大将就是中晚唐时期的各藩镇节度使。

赵构暂停了枢密院的兵权,给了四大将兵权,这才有南宋在防御战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保住南宋政权。

四大将分区防御,这是南宋防御金朝南攻的基本策略。从东到西,南宋各区防御大将分别是: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吴玠兄弟。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在北方战线上也是分区防御,而且是藩王分区防御:辽王、宁王、燕王、代王、晋王、秦王等都是边境防御的核心。

直到朱棣迁都北京后,朱元璋的藩王分区防御策略才被完全败坏。从此之后,明朝再无分区防御思想,尤其是朱棣放弃了大宁、东胜等蒙古草原上的卫所。

明朝若想在1632年存活下去,必须进行如下的改革,否则根本没戏:

1、 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分区防御,给予将领方面大权,让他们军政一体,独当一面;

2、 改革民、军、匠三户制度,允许三种户籍可以自由转换,平衡三种户籍的利益,真正发挥民户缴税、军户作战、匠户器械的分工合作作用;

3、 迁都。迁都到汴梁或南京。也可以实现三都制:南京提供税赋、汴梁、北京作为军饷中转站。

4、 节流。改革宗室俸禄制度,允许各地宗室以免税的方式自行谋生,或将各地宗室的俸禄转移到各地藩王王府承担;改革仓储、输运、驿站等制度,清退厄员,查处贪腐。

5、 改革嘉靖帝确定、张居正一条鞭法强化的白银货币制度,提升铜币、纸币的流通程度,让一般百姓用铜钱、商人用纸币交易的习惯,减少朝廷的白银流入压力;

6、 改革卫所制度,明确分开军屯户和兵户,或者是只保留兵户,将卫所军屯改为民田,让卫所只保留纯粹的兵役职能。

至于后金和准噶尔汗国,虽然军事上在进攻上占有优势,但明朝拥有红夷大炮的情况下,进攻的优势已经被抵消。

加上后金和准噶尔汗国都必须占据蒙古草原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双方未必能够实现和平。明朝最佳的策略是采用合纵策略,挑拨后金和准噶尔之间的争斗。

但作为新兴的国家,后金和准噶尔汗国还有另外一个优势——积极采纳先进武器技术。

后金在宁远之战首次被明军击败之后,就一直积极制造红夷大炮。1631年,袁崇焕死后一年,后金成功铸造出了第一门红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铸造的工匠王天相,是1629年后金攻打北京城时带回的俘虏。金世祥、丁启明二人也是后金时期铸造红夷大炮的得力之人。

熊廷弼防守辽东时,曾大量铸造佛朗机炮、吕宋大铜炮,因此辽阳失陷后,后金也拥有一批能够铸造佛朗机炮、吕宋大铜炮的工匠,后金的铸造基础并非一穷二白。

1629年时皇太极的满洲八旗中已经有火器营兵、八旗炮手兵等的存在。

1631年后金铸造出第一门红夷大炮,皇太极立即组建由佟养性率领的八旗汉军,让擅长火炮的汉人自成一军,作为后金的火炮军。1631年7月皇太极进攻祖大寿防守的大凌河之战,八旗汉军就以4门红夷大炮、36门佛朗机炮参战。

1632年反叛明朝的孔有德以训练有素的火炮兵、20门红夷大炮和望远镜等设备,投靠后金,更是瞬间提升后金的红夷大炮实力。

至于准噶尔汗国,巴图尔浑台吉晚期已经和俄罗斯进行合作,增强自己的实力,扩大势力范围。到噶尔丹时期,准噶尔汗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更为亲密。为了拆除俄罗斯和准噶尔汗国的合作关系,康熙帝不惜签署《尼布楚条约》,确认俄罗斯拥有西伯利亚的合法权利。

如果没有《尼布楚条约》,大清无力阻止准噶尔汗国和俄罗斯的共同东向扩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