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有两个皇帝很有意思,这两个皇帝的对比性很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就是汉文帝刘恒和昌邑王刘贺。

两个人都是被功臣们从自己的封国接到皇宫成为皇帝,但二人的结局却截然相反。汉文帝巩固了自己的皇帝之位,还成了一代明君,而昌邑王刘贺却仅仅只当了27天皇帝,皇帝位子还没坐热,就被赶下了台。


那么,为何二人会形成如此反差,不妨先来看看昌邑王刘贺是如何被废的。

昌邑王被废

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bo)的儿子。他本来跟皇帝之位是没有关系的,但历史就是这么奇特。

接班汉武帝的汉昭帝英年早逝,年仅23岁就去世了,连儿子都还没生就走了。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所以只能从跟天子最接近的血脉中寻找诸侯王继位了。


最先让功臣们想到的是广陵王刘胥。刘胥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而且是唯一在世的一位。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刘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

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霍光的拒绝,霍光因为曾经参与过广陵王处罚之事,他担心广陵王上台后会遭到报复,所以,坚决不同意。

霍光不同意,其他大臣自然没有意见。接着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昌邑王刘贺。


昌邑王刘贺,看着没心没肺,喜欢玩乐,霍光很喜欢,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力。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显然要比老道的广陵王刘胥要更容易控制。

所以,这个提议得到霍光的同意。

随后,大家把昌邑王从他的封国请到了皇宫。但昌邑王接下来的的行为让拥立他的霍光等大臣十分难堪。


首先,昌邑王在一接到要让他当皇帝的文书,高兴得不得了,马不停蹄的从昌邑赶到长安。昌邑在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而昌邑王为了早一点赶到长安,累死了不少马匹。

由此可见,他是多么迫不及待的想当皇帝啊。

让大臣头疼的是,刘贺在去长安的路上,依然不改其本性,该吃吃,该喝喝,该买买,一点也没有哀悼的意思,还纵容手下胡作非为。


很快昌邑王一行人就来到了霸上,在此稍作停留,等待大臣来接他去皇宫。

霸上在今天的西安以东。当年汉高祖刘邦屯兵霸上与项羽大军对峙,发生了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来接待昌邑王的官员给其配备了皇帝的马车,谁知道,这个昌邑王连一句逢场作戏的客套都没有就直接坐了进去,俨然已经把自己当皇帝了。


而即位后的昌邑王果然没心没肺,不理朝政,每天吃喝玩乐,当然,这也没什么,但要命的是,他没有把霍光放在眼里。

其实,在他进宫之前,他的手下就提醒他,要对霍光尊重一点,霍光毕竟是侍奉汉武帝多年,又辅佐汉昭帝有功,是老臣。

但昌邑王就是没听进去,不仅没用霍光,还大量启用自己从封国昌邑带来的旧臣。这让霍光很不满意。


于是霍光找到他的亲信大臣田延年商议,田延年当然知道霍光的意思,直接就说:这个皇帝不行,换掉吧。

霍光有些迟疑,问说这个事古代有类似的案例吗?

“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

田延年说,怎么没有,当年商朝伊尹不就干过吗?

“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


霍光很满意,随后召车骑将军张安世以及满朝文武于未央宫商议废掉昌邑王之事,商议的结果自然就是大家都表示支持。

最后众大臣请示太后,在得到太后的同意后,刘贺就被废了。

《汉书·宣帝纪》记载“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玺。癸巳,光奏王贺淫乱,请废。”

刘贺因为品行不举、乱搞关系被废掉。不仅如此,连昌邑王从封地带来的两百多个大臣也被抓了起来。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出死,号乎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就这样,昌邑王刘贺当了27天皇帝就被罢黜了。


对于刘贺的结局,我只能说他历史没学好,明明有好的榜样却不学,好的榜样就是他的祖先汉文帝刘恒。

迎立代王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刘邦跟薄姬生的。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的老婆吕雉开始了“垂帘听政”。吕雉是个女强人,为了确保自己吕氏一族的权力,她去世前将自己的吕家子弟都安排把持朝中要职。


虽然如此,但吕家子弟还是干不过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陈平和周勃他们。

很快,吕氏集团就被陈平、周勃、灌婴等老臣铲除了。铲除了吕氏后,功臣想到还政于刘氏,问题是,谁来继承皇位?

功臣们最先想到的是齐王刘襄,齐王是汉高祖的长孙,但刘襄的外戚势力过强,这些开国功臣们可不想在冒出一个吕氏出来。所以,否决了这个提议。


最后他们想起了最不起眼的代王,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刘恒为人老实本分,母亲薄姬也是老实本分人。于是功臣们一致同意拥立代王刘恒继位。

这边的刘恒听到说要接他去京城当皇帝的消息后,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办?就找手下商议。

他的手下有的说不要贸然前去,这些个功臣搞不好只是名义上是迎接大王,实际上不可轻信。


但有的支持刘恒去的,那就是宋昌。

宋昌说:“怎么不去?凭什么不去?想当初,秦朝政治混乱,诸侯豪杰纷纷起事,自认为能够得到天下的人有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汉朝建立后,又废除了秦朝严苛的政令,精简法令,人们安居乐业,如今刘氏江山已经牢不可破。吕后专权分封诸王,但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持符节进入北军,一呼百应,吕氏一下子就垮了,这说明大家都是支持刘家汉室的。现在高祖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和大王,大王年长又贤能,所以大臣顺应天下人心而想要迎接大王为皇帝,大王不要怀疑。”

虽然宋昌看的比较透彻,也给出了这些理由,但刘恒还是很迟疑,又和自己的母亲薄后商议,仍然是犹豫不决。


刘恒决定派一个人先去京城打探一下情况,然后叫自己的舅舅薄昭去京城拜见绛侯周勃。周勃等人把迎立代王的意图如实告诉薄昭。

薄昭回来向刘恒报告说:“千真万确,他们的确是想拥立您为皇帝,不用再迟疑了。”

这下刘恒的一颗心终于确定了。

这跟后来昌邑王刘贺真是两个态度,一个一听说要迎立自己当皇帝,巴不得马上赶到京城。但刘恒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消息的真实性,生怕自己听错了,在得到了确定无疑的消息后,才决定动身。


接下来真正拥立的时候,刘恒再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谦虚。

一让再让

在得到的确认消息后,刘恒一行人从封地向长安进发了。走到高陵的时候,刘恒还是有些怀疑,决定停下休息,然后派自己的心腹宋昌先去长安打探真实情况。

刘恒在进京的问题上,在面对当皇帝的巨大诱惑时,仍能够冷静思考,合理质疑,并多次派人到京城辨别消息真伪,由此可见他的谨慎和心思缜密。


宋昌来到渭桥,果然看到丞相以下官员都来迎接。于是马上返回向刘恒报告说没有问题。

随后刘恒来到了渭桥,群臣都来拜见称臣,刘恒也下车答拜。

这时,周勃想单独跟刘恒聊一下,不过被宋昌拦住了。宋昌说,如果是公事,那就公开说好了;如果是私事,大王没有什么私事要说。

周勃碰了一鼻灰,只好跪下进献天子的印玺和符节。刘恒辞谢说:“等到了京城代国官邸再说这件事。”


刘恒到了代国官邸后,很快,丞相陈平带着满朝文武来了。来了就直接对刘恒说:“大王是高帝最年长的儿子,应该做高帝的继承人。希望大王登上天子之位。”

刘恒谦虚的说:“尊奉高帝宗庙,事关重大。我没有才能,不足以尊奉宗庙。希望请求楚王重新考虑,我不敢担当。”

群臣们没想到代王这么谦虚,于是坚决请求说皇帝之位非代王莫属。

最终在群臣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崇之下,刘恒说:“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没有人比我更合适,我也不敢再推辞了。”

于是光明正大的接受了印玺和符节,登上了天子之位。顺利入驻未央宫。


入驻未央宫后,刘恒第一件事就任命宋昌担任卫将军,掌管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保卫皇宫。宋昌有了这些权力后,就能控制住京城的局势,铲除吕氏的残余势力。

如此,刘恒终于顺利登上了皇帝之位,是为汉文帝。这一年,他24岁。

而随后的事情更加表现出了这位年轻天子的高超智慧。

权臣知退

汉文帝刘恒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封赏诛灭吕氏的功臣们。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担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担任太尉。周勃食邑一万户,赏金五千金。陈平,灌婴食邑各三千户,赏金两千金。其他铲除吕氏势力的功臣也得到了大大小小的奖赏。总之,有功之人都有赏赐。

随后汉文帝废除了犯罪者父母、妻儿、兄弟连坐的律令。


汉文帝元年,大臣们上书汉文帝说请求册立太子。汉文帝谦虚的说:“我的叔叔楚王、哥哥吴王、弟弟淮南王都在,为什么一定要拥立我的儿子?”

大臣们说自从周代开始,立嫡立长就是传统,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随后汉文帝便立长子刘启为太子。

与此同时,汉文帝又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


一切安定后,汉文帝才开始册封以前自己代国的老臣宋昌他们。封宋昌为壮武侯,其他有功之人也都提拔为九卿。

不得不说汉文帝高超,这跟后来的昌邑王刘贺截然不同。

昌邑王刘贺不仅没有用拥立他的霍光,一开始就大肆启用自己昌邑的老臣,你说霍光他们能满意吗?

但汉文帝不同,他首先封赏诛灭吕氏的功臣和天下百姓,以此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当安抚好功臣之后,封儿子刘启为太子,窦氏为皇后。最后,才封的是自己从代国带来的功臣。

汉文帝知道如果一开始册封代国旧臣,必然冷落这些诛灭吕氏的功臣,鬼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

后来的昌邑王刘贺真该学学。


而汉文帝对周勃的特别推崇也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有人就提醒周勃说:“你本来诛灭吕氏,迎接代王,如此大的功劳,更应该时时小心谨慎才行,可你却时时自夸功劳,还享受最高的赏赐,身处最尊显的地位,如此下去,我怕您会大祸临头。”

周勃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陈平,而位居之上,所以,很快称病请辞。汉文帝同意了他的请辞,由左丞相陈平独自担任丞相。

汉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独掌大权。当年,朝廷诛灭吕氏的功臣们彻底失势,权力全部到了汉文帝手中。


宅心仁厚、天下太平

通过他这些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汉文帝这个人。汉文帝的确是一个谦虚和充满政治智慧的人。

从一而再再而三的小心求证和步步为营,巩固权力,都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智慧。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确为百姓和人民着想,绝非矫揉造作。

我们从他上台后的各种治国理政也可以看出。


上任后,先是废除连坐法,接着又废除了肉刑。汉文帝三年,又下令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该废除的废除,该修改的修改,大刀阔斧,修改废除这些严刑峻法,目的就是为人民着想。

而且汉文帝崇尚孝道和勤俭节约。这些美德一直到自己去世,汉文帝去世时发表遗诏说:“天下万物的萌发生长,没有不死亡的。死亡是天地之间的常理,是世间万物的生长规律,有什么值得过份悲哀的!当今时代,人们都好生恶死,死后要厚葬来败光家产,过度服丧来伤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

所以,他命令百姓在他去世后,只能出门致哀三天,然后都脱去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不发动民间的男女来宫中痛苦致哀。


为了使国家保持和平,有利于发展,汉文帝更是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尽量不发动战争,不出兵深入匈奴境内,以免烦扰百姓。

这一切的行为和施政都是他处处以民为念的最佳写照,他知道天子的责任就是照顾百姓,为天下苍生,这其实都是出自他一颗至诚善良的人。

所以说,通过了昌邑王刘贺和汉文帝相同的人生境遇到不同的人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人必须要有一颗至诚善良的心。

朋友,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