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1948年3月15日,東北野戰軍又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將國軍兵力分割孤立在了長春、瀋陽、錦州等地。由此,東北野戰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也同時進行了改編,分別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49軍,每個軍4個師,5至6萬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主力部隊之一。

可是,有誰知道,我軍剛到東北時,卻連自己八路軍的旗號都不能打,迫不得已,只能另起了“東北人民自治軍”的番號,這才得以在東北立足。

在此之後,東北自治軍又更改爲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最後才改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這個番號。

從頭到尾,我軍四次更改番號,這不是改個名稱那麼簡單,背後大有“文章”。


老照片 東北野戰軍接防北平城

第四野戰軍的前身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佈對日作戰。150萬蘇聯紅軍跨過邊境進入東北,迅速控制了東北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

10日,日本還沒有正式投降,蔣介石便迫不及待地連發四個命令,企圖佔領東北,獨佔抗戰勝利果實。

對此,我軍當然不能答應。

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命令晉綏呂正操部、東北義勇軍張學思部、山東濱海軍區萬毅部和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迅速向東北挺進。

9月19日,中央再次向東北增兵,其中有:

八路軍山東軍區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

同時開赴東北的還有延安抗大、炮校學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

這樣,連同先期進入東北的冀熱遼部隊一部,我軍共有11萬餘人進入了東北。

這些部隊就是後來的第四野戰軍的前身。


老照片 東北野戰軍進入北平城

爲什麼稱“東北人民自治軍”?

8月11日,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接到朱老總的命令後,迅速抽調兵力,兵分三路挺進東北。

其中東路的第十六軍分區部隊由曾克林、唐凱率領。

在蘇軍炮火配合下,曾克林部首先攻克了山海關,又拿下了錦州,部隊乘火車向瀋陽開去。

就在曾克林他們乘坐的火車即將進入瀋陽時,麻煩來了。

一隊荷槍實彈的蘇聯士兵把火車攔了下來,說什麼也不讓曾克林他們進城。

曾克林和唐凱想盡辦法向蘇軍官兵解釋-我們是一家人,都是爲“英特納雄耐爾”而奮鬥的“達瓦里西”。

蘇軍官兵的態度終於有所鬆動,同意曾克林部暫時先在瀋陽郊外駐紮。

9月7日,蘇聯駐瀋陽部隊司令員克拉夫琴科上將會見了曾克林、唐凱。

原來,幾天前,蘇聯突然與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簽訂合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克拉夫琴科上將對曾克林、唐凱表示了他的爲難。

克拉夫琴科上將說:“因爲有這個條約在先,所以,國民黨接管東北似乎是合法的。因此,如果把瀋陽交給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我很爲難。”

不過,這位蘇聯將軍提了個建議:“如果你們對外不叫八路軍的話,那麼我就沒有什麼爲難啦。”

曾克林馬上向上級彙報了情況,並陪着一位蘇聯軍官飛往延安。

兩國共產黨取得共識後,我軍接受了蘇軍的建議,將我軍進入東北地區的部隊改爲“東北人民自治軍”。

蘇軍遠東司令部隨即下達命令,凡佩戴東北人民自治軍符號的部隊,可以在東北各地活動。

蘇軍還一度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交給曾克林部看守。

這就是我軍進入東北之初遭遇的尷尬情況,我軍居然不能打八路軍的旗號,只能委曲求全,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

老照片 東北野戰軍進入北平城

在此之後,9月下旬起到12月中旬,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率領的6萬人兵分兩路,分別從海陸兩路抵達東北;

9月28日至11月下旬,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率領3萬多人從江蘇的蘇北出發,長途跋涉,抵達錦州附近;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呂正操等部,冀魯豫軍區曹裏懷部,晉察冀軍區沙克、周仁杰部等也陸續到達東北。

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進入東北的部隊與抗聯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X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

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着手發動羣衆,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人民武裝。

到年底,東北人民自治軍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等10個軍區,總兵力發展到了27萬人。

爲什麼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簽訂了東北停戰協定,蘇軍撤出瀋陽,並在不久後撤出中國。

在全國人民祈盼和平、民主建國的大背景下,我黨決定,把“東北人民自治軍”這個名稱中的“人民自治”改爲“民主”。

這次更改名稱,確實也體現了我黨、我軍維護和平、民主建國的美好願望。

1946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對部隊進行整編,將10個軍區先後合併爲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

三個月後,內戰正式暴發。

東北民主聯軍在8月至10月間,再次改編爲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約12萬餘人。

至1947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另外建成了一大批專業兵種和部隊,其中有:

炮兵團,戰車大隊,高射炮大隊,炮兵司令部,騎兵部隊。

聯軍還將原分散各地的護路部隊統一整編爲7個團,專門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這支部隊就是我軍“鐵道兵部隊”的前身。


老照片 東北野戰軍進入北平城

此外,聯軍還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等專業學校,以配合部隊作戰及發展的需要。

爲擊敗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劃,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發動新開嶺戰役,首先擊敗國民黨軍一個師。

然後,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南北滿主力,“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大量殲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逼迫其改進攻爲防禦。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殲滅國民黨軍8萬餘人。

8至9月間,東北民主聯軍的12個獨立師完成整編,成立了第7、第8、第9、第10縱隊,併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前方指揮所。

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動秋季攻勢,再殲國民黨軍6.9萬餘人,攻克了15座城市,東北戰場的主動權基本掌握在了我軍之手。

爲什麼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

至1947年底,我軍各部隊基本都由分散轉爲集中,有了穩固的根據地,由此,各部隊也就有了明顯的地域特徵。

比如,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西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所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爲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

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也改爲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林X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

至1948年3月15日,東北野戰軍又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將國軍兵力分割孤立在了長春、瀋陽、錦州等地。

爲即將進行的大規模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開始建設預備部隊和炮兵,先後訓練了164個團,擁有各種火炮2316餘門。


老照片 兵強馬壯的東北野戰軍

1948年8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了驚人的103萬人。

此時,東北野戰軍已經可謂“兵強馬壯、財大氣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

比起其他幾個野戰軍,東北野戰軍這樣的陣容絕對可以稱得上“豪華”。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動了遼瀋戰役,擊敗國民黨軍47.2萬餘人,至此,東北全境的大部分國民黨軍隊基本消滅殆盡。

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先後打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

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稱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

由此,東北野戰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也同時進行了改編,分別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49軍,每個軍4個師,5至6萬餘人。

另外,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被改編爲第50軍。

完成改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仍然是林X,政治委員也還是羅榮桓。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戰軍的先遣部隊從華北向南方進軍,並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並,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領導機關。


老照片 東北野戰軍進入北平城

繼“衡寶戰役”勝利後,第四野戰軍進軍廣西,將白崇禧部17餘萬人擊敗於粵桂邊地區。

廣西戰役結束後,第四野戰軍又調動大部分兵力,在湘、桂、粵境內開展剿匪行動,先後殲滅土匪175萬餘人。

12月26日,華中軍區正式改名中南軍區,下轄6個省軍區、3個兵團部、16個軍,另有炮兵、工兵、鐵道兵等單位,全軍區的總兵力達到了150萬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軍以第15兵團的兩個軍爲主力,在由瓊崖縱隊配合下,一舉解放了海南島。

1955年,第四野戰軍番號被撤銷

1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被撤銷,所屬部隊劃歸廣州軍區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就此成爲歷史。

第四野戰軍這個番號雖然只存在了6年時間,卻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了異常濃重的一筆,其功績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