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的舍夫沙萬作爲一個“網紅小鎮”,它每年吸引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舍夫沙萬是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但在我眼裏,它與一座小鎮並無區別。這座“網紅小鎮”以藍色聞名世界,大多數民宅門口、階梯和牆壁都被塗繪成藍色,就像是童話裏的世界一般。

該城市始建於1471年,迄今已有549年。這是一座藏在裏夫山寬闊的山谷之中的小城市,海拔564米。從繁華鬧騰的馬拉喀什來到這裏,不由發現,舍夫沙萬有一種遠離都市繁華的靜謐,這裏處處洋溢着濃郁的阿拉伯風情,令人倍感驚豔。

舍夫沙萬臨近地中海,空氣清新,古色古香,非常適合徒步旅行。在這座依山而建的老城區中,上下起伏的階梯和街巷也只能徒步觀賞。但所到之處的任何一個角落,都美得令人忍不住街拍。

它與馬拉喀什的老城區不同,與菲斯的老城區也不一樣。舍夫沙萬儘管也有新城區和老城區之分,但老城區是時尚的、前衛的、浪漫的、文藝的、清新的。你完全感受不到馬拉喀什和菲斯古城的那種古樸、滄桑以及深厚的歷史感。

清爽的空氣,清新的藍色,安靜的小巷,淳樸的民風,仿似童話般夢幻。有人形容它是一座精緻美麗的山城。“山城”,在我的印象裏,重慶最是深刻。它與重慶一樣,上上下下起起伏伏。但重慶與它又完全是兩個世界。

不論是屋牆還是門,人們儘量繪成藍色,深藍或是淺藍。走進這裏,這座山谷小城是儘可能的把所有的藍色都呈現人前。它被人們親切地稱之“藍城”,如卡薩布蘭卡爲“白色城市”,馬拉喀什是“紅城”等等。

這座城市還曾被不少國際攝影師們譽爲世界三大“藍城之一(希臘的聖托里尼、摩洛哥的舍夫沙萬、印度的焦特普爾)。遊客前往這裏,目前只能坐城市巴士,它沒有飛機,也沒有火車,城內也無電車。到了車站後,很難打到的士。一路拖着行李箱,讓我終身難忘。

在16世紀,舍夫沙萬曾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很快就被摩洛哥蘇丹攻陷,就此成爲摩洛哥北部版圖中的一部分。但在西班牙入侵之前,舍夫沙萬還保持着與世隔絕的形態。這裏有這麼一個規定:基督教徒被拒絕進入,違者會被處死。直到1920年西班牙軍隊的入侵這條規矩才被廢除。

現如今,這座昔日的王國成爲了摩洛哥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之一,網紅氣息撲面而來。各色深淺不一的藍色映入眼簾,這裏的藍比天空還要藍。與新城區不同的是,被藍色所淹沒的老城區,除了一片藍和許多流浪貓,只有旅館、餐廳以及紀念品商店。

舍夫沙萬爲什麼會變成“藍色”?關於它的說法有很多。1930年,從西班牙逃難的猶太人輾轉來到了摩洛哥(摩洛哥與西班牙很近)的舍夫沙萬, 在猶太教裏藍色代表着天空和天堂,於是他們將它房屋外牆都刷成藍色,希望得到上帝的保護(這是當地衆多說法之一)。

爲了思念家鄉,他們還在自家院子裏中種上塞維利亞的橘子樹。 儘管舍夫沙萬藏在深谷之間,但依舊屢遭受戰亂。後來當地人也希望被上帝保護,紛紛猶太人效仿,將房屋外牆塗成藍色,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藍色世界”。

每年雨季之後,當地居民會重新給小城刷一次藍漆,不論是保持過去的傳統,還是爲了旅遊發展,這已經成爲他們的一種習俗。但塗刷的藍漆並不統一,人們僅憑各自喜歡。因而舍夫沙萬的藍色極爲豐富,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光打卡。

我試圖去尋找一些有關阿拉伯風情之外的煙火和樸實,但老城區的藍色顯然在我腦海裏已定格。當看到一些不同色彩的時候,莫名感到新鮮。

這是老城區的一個小廣場,麥地那的小堡壘大概是舍夫沙萬老城區最古老的歷史遺產了吧。但這片廣場上,聚集着的大多數都是歐美遊客,附近幾乎是西餐廳、小酒吧、咖啡館,也有一些旅遊紀念品小店。

在15世紀末的時候,安達盧西亞的摩爾人從西班牙渡海來到這裏定居,起初建的時候是一座堡壘,逐漸才形成了一座城。而這堡壘至今在保存在老城區。它就像是一個年邁的老者,靜靜的看着小鎮天空的瞬息萬變。但絕大多數遊客不會注意到它,幾乎沒有人被一抹藍色所吸引。

藍色的天與地,淡黃色的牆,紅色的花盆,綠色的植物,五彩繽紛的衣裳。舍夫沙萬的色彩不盡然全是藍。但“藍城”之美譽給絕大多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地居民很自豪地認爲,舍夫沙萬纔是摩洛哥真正的色彩。

不知是否太幸運,來到這裏的時候並未碰上人山人海之熙熙攘攘。落日之後,小鎮更是安靜至極。睡在旅店中,還能清晰地聽到窗外街巷人們竊竊私語的聲音。這裏的人們基本上以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爲主。

儘管舍夫沙萬的老城區少了歷史的厚重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太美了,猶如畫,恍如童話。各種各樣的紀念品掛滿了窗口和牆壁,藍色小城更爲五彩斑斕。如果來到這裏,可千萬別行色匆匆逛一圈就走了,最好是住上一晚,小城之精美值得去細細品味。

對於喜歡貓咪的人來說,舍夫沙萬還是一個流浪貓的天堂。這裏的貓,各色各樣,或慵懶或俏皮,或沉穩或高冷。這些流浪貓大多不懼怕人類,它們自由瀟灑,任憑遊客拍照紀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