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有名的一條小喫街是哪條街?關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多數遊客都會想到戶部巷。但在武漢,能夠成爲武漢民間文化的一種符號的小喫街卻不多。在許多老武漢人眼裏,吉慶街纔是他們去的地方。在過去的30年來,暮色下的吉慶街,不僅有地道風味,還有民間藝人,是一條既可以消夜,也能聽曲的排檔夜市。

在隨着“地攤經濟”的興起,距離吉慶街不遠的保成路夜市越發鬧騰、擁擠,擺地攤的人越來越多,逛街的人絡繹不絕。陳舊的居民裙樓之下,一條狹長的街巷熙熙攘攘,可謂萬人空巷。這條以百貨爲主的夜市,雖無人間美味,但呈現城市之活躍。

相比之下,吉慶街就顯得清冷許多。吉慶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小喫美食街呢?曾有武漢朋友如此形容: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喫飯的、喝酒的,各種大店小鋪和排擋令人眼花繚亂。到午夜12點以後,整個氣氛達到高潮,熱鬧非凡。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武漢的夜生活就已經繁華、開放。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餚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裏交匯,其熱鬧程度是戶部巷所不及的,那個時候的保成路也成爲漢口最有名氣的一條電子街和夜市。

“吉慶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樣。”池莉在《生活秀》中如此直白描繪。一到晚上,人潮暗湧,數不清的大排檔之間不是人來人往,就是各種急促的吆喝聲、點菜聲、唱曲聲,或戲曲或民謠,十分歡騰。在這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之際,如此獨特的夜市風情與人文藝術令人胃口大增。

那個時候的吉慶街,夜是白晝,生活理所應當是從黑夜開始的。雖然沒有高檔餐廳,沒有咖啡館奶茶店,市井味道的排檔是擺了一排又一排。大排檔老闆們不知疲倦地做生意,直至凌晨依舊精神抖擻,食客們卸下白日裏的憋悶,一口氣興奮到深夜,不知歸去。

在這裏,所有人的一樣,都是人間尋味的食客,或心滿意足,或暢快淋漓。這座具有深厚歷史的古老城市,不知不覺扮演着另一個令人感到歡暢和痛快的角色。有人說因爲吉慶街,武漢成爲了一座不夜城,讓人愛到了骨子裏,美得妙不可言。

但似乎每一座城市的某些老街、老街區、老建築都逃不過建設發展的拆除或改造。從江隧道的建設、原老通城建築的拆除,吉慶街則一直面臨着嚴峻的考驗,最終採取了易地重建。改造後,從過去的“吉慶街”到如今的“吉慶民俗街”。有武漢網友稱:那份原始、鬧騰的煙火早已散去,再也不見作家池莉的小說《生活秀》中的那條街。

吉慶民俗街以一個新生活格調來展現老漢口風貌,在這“地攤經濟”風口下,街道兩旁也有一些小喫街攤,但遊人不多,比起保成路夜市的擁擠不堪,這裏可以稱之“冷清”,這條食味之街失去了往日鬧騰與煙火。它不再是老武漢人的夜市排檔,它有了新定義:漢派風情街、藝術創意社區、文化旅遊目的地。

吉慶民俗街的規模很大,北至銘新街,東臨大智路,西至黃石路,南臨中山大道,一、二、三期用地面積8.39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0萬㎡。在這如此之大的規模中,本着“整舊如舊”的原則,儘可能使建築從內到外,從建築細節到內部陳列的傢俬......充分還原舊址原貌,令遊客在現代時尚的武漢中去感受一個真實的老漢口。

據說,吉慶街的來源與“挖地佬殼”和“靠杯酒”的典故有關。說實話,我來武漢兩年來,一直不知道“挖地佬殼”是什麼意思,卻常在武漢網友中的言語中見到這樣的字眼兒。“挖地佬殼”指的是擺地攤,“靠杯酒”是指擺在街上的小酒小菜。此刻武漢的“地攤經濟”應該形容是“挖地佬殼”的人間煙火。

如此方言,十分有趣。想要了解武漢的民間文化,還得與老武漢人打好交道,有所交情。雖然戶部巷成爲了外地遊客眼裏的“武漢小喫街”,但對武漢人來說,吉慶街的記憶和情懷可能更深,它曾被新華社譽爲“城市文化名片”,宵夜和民間藝人兩大特色蜚聲海外。

昔日的它,白天是一條安靜的小街。但今天,不論白天還是晚上,它集藝術、民俗、建築、文化,以及各種小喫美食爲一體,以全新風貌蓬勃發展。如有機會來武漢尋找好玩好喫的夜市地攤,不妨白天去戶部巷,晚上來吉慶街,重走一番“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的逛喫之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