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包拯,相信人們首先想到的詞都是包青天,斷案如神,臉黑,展昭,鍘美案等等。而在許多人腦海中,包拯彷彿已經固定爲面黑如炭,額頭有月牙,神情莊重威嚴的樣子。

 然而在正史上卻找不到關於包拯黑臉的佐證。縱觀宋代各史書,均沒有對“包公黑臉”相關的隻言片語,《宋史·包拯傳》和吳奎編寫的《墓誌銘》也並無他是黑臉的記載,甚至對他的具體形象都沒有具體的描述。這說明,包公的臉其實並不黑,很有可能是一個白面書生。身高方面,包公的個子也不高,並不是九尺男兒,根據合肥大興集出土的包拯墓考古發掘,專家們分析得出,包公的身高差不多隻有一米六五米。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爲何,包拯除了“包青天”的名號,還多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號”——包黑炭。那麼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這樣的嗎?

第一,傳說包拯是奎星轉世,他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廉潔公正,被百姓尊爲“包公”、“包青天”,當時貪官污吏肆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這樣一個清官爲他們撐腰做主,百姓們喜出望外之餘,聯想到地府裏的判官,判官的臉是黑色的,於是便自然地認爲包拯的臉也是黝黑的。他的許多探案奇事,至今還廣爲流傳。史書記載:“拯性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

第二,在歷史長河中,文學作品和戲劇作品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些藝術表演形式中,百姓大衆獲得了對於人物的客觀認識。我們都知道,京劇中人臉不同的顏色,象徵着人物的不同性格。包公的“黑臉”應該是京劇化妝師的傑作,目的是爲了襯托出他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精神,但這只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和包公本人的真實樣子關聯並不大。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清正廉潔,確實如小說中的一樣,也正是他廉潔的形象纔會被選爲小說中的正面形象,可以說是小說和戲劇讓包拯家喻戶曉。此外包拯除了臉黑之外額頭上的月牙也讓人記憶猶新,象徵着公堂上的皓月當空,包拯則爲黑夜,故稱爲“包青天”。

 包拯命途多舛,據說年幼的時候被父親拋棄,後被馬傷到,頭上的月牙印跡其實是馬蹄鐵一角的形狀,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蓮葉的杆戳到額頭留下的疤痕。仔細想想,確實有這種可能。不過無論包拯的外貌如何,他公正不阿,清明廉潔的形象一定會在民間流傳很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