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和武則天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都迷戀權力,都臨朝稱制,獨攬大權,都心狠手辣,手段殘忍,並且主政期間,都有效延續了先王的政策,讓國家平穩健康發展,政績斐然,最後,兩人在位時,外戚都非常強大,甚至一度危機到劉李兩家的社稷傳承。然而細心的人們也許會發現,當兩人都駕崩後,她們的家族卻面臨的結局是完全不同的,呂雉死後,呂雉家族被周勃和陳平統統誅殺,而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都還活得好好的,甚至武三思在中宗時期還非常喫香,那麼這是爲什麼呢?其實這就是武則天與呂雉的不同之處,也正是其精明之處,武則天只用了3招,就讓皇族李氏及大臣們對武氏外戚的仇視和矛盾緩和下來,最終確保武氏安然無恙。


武則天晚年時,對於朝政已經非常疲憊,然而在選定繼承人上,她也一直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雖然她有意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爲太子,然而忠於李唐的大臣都一致反對,其中狄仁傑就勸說道:“侄子和兒子那個更親近呢?如果立侄子爲太子,很少聽說古代侄子做了天子反將姑姑供奉於太廟的,如果立兒子爲太子,那麼千秋萬代之後將配食太廟,繼承無窮。”狄仁傑的話着實打動了武則天,血畢竟是濃於水的,最後武則天決定還政與李氏,將兒子李顯接回,立爲太子。


然而武氏外戚畢竟曾有奪取李氏江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難免李氏上臺後不會過河拆橋,屠殺報復武氏。所以武則天在召回李顯後,就開始着手處理外戚的善後問題。首先,她召集李氏和武氏諸王,讓他們立誓明堂,永言和好。史載699年,武則天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及武攸暨等人爲誓文,告天地與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這也就類似於今天幾個人在一起對天發誓,相互之間互助互愛,如果誰違反了誓言,就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之類的,並把雙方的誓言記錄在案。這很顯然是對李氏的一個心理上的制約,因爲李顯以後是要做皇帝的,皇帝一個唾沫一個釘,君無戲言,同樣這也給了武氏一個緩和雙方關係的機會,趕緊就坡下驢吧!


然僅僅讓雙方盟誓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武則天又出了一招:聯姻。在武則天出面主持下,除先前的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外,又將皇太子之女嫁給武成業之子,將永泰郡主嫁給武承嗣之子,將安樂君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通過雙方的聯姻,武則天試圖締造出一個李武政治婚姻集團來讓雙方化干戈爲玉帛,親如一家人,可謂用心良苦。


最後,抑制外戚的權力,警告百官不要挑撥離間。縱觀武則天一朝,雖然武氏外戚官運亨通,榮耀無比,然而卻沒有什麼實權,所以即便是自己死後,武氏外戚對於李唐皇室來說是沒有什麼大的威脅的,從而避免了武氏成爲擁李派的眼中釘,肉中刺,這一點就跟呂雉的做法截然不同,呂雉把自己的兄弟提拔爲大將軍,讓他們掌管京城部隊,最終坐食惡果,自取滅亡,被屠殺殆盡。武則天做完這些後,又撰寫了很多詔書給羣臣看,其中以楊素的例子“感亂君上,離間骨肉”“生時不忠,死後子孫族誅”等警告羣臣,不許他們在李武之間煽風點火,挑撥離間,不然小心重蹈楊素斷子絕孫的下場。


在做完以上3步後,武則天還覺得不是很穩妥,然而不久後便發生了神龍政變,自己被囚禁,再也無權干涉朝政了。不過鑑於她晚年的努力,武氏宗族最終保住了榮華富貴和性命,沒有被秋後算賬,遭受大肆屠殺。在這一點上,武則天遠遠比呂雉明瞭利害,眼光長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