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看來,“雙一流”高校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還有3個難點:一是如何突破學科壁壘,有效推進學科交叉的體制機制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認爲,研究生教育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國外高等教育體系中研究生佔比普遍在30%以上,而我國僅爲15%,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人才培養結構需要進一步上移。

擴招後如何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

——代表委員熱議研究生擴招

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李萍 唐琪

今年,研究生將擴招18.9萬人,研究生整體招生規模也將突破百萬,實現歷史性飛躍。研究生擴招之後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記者就此對代表、委員和專家進行了採訪。

擴招是國家發展戰略需要

“研究生擴招不僅僅是應對疫情、減輕就業壓力的一時之策,更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認爲,研究生教育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國外高等教育體系中研究生佔比普遍在30%以上,而我國僅爲15%,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人才培養結構需要進一步上移。

我國恢復學位制度以來,研究生教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之一。然而,當前研究生教育的短板也逐漸受到關注,如高校教育教學資源不足、師資力量跟不上、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

在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看來,“雙一流”高校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還有3個難點:一是如何突破學科壁壘,有效推進學科交叉的體制機制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二是對標國際一流大學,如何推動研究生的原始創新,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三是研究生教育是一項全民工程,如何在培養過程中有效利用社會力量,真正做到“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當前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難點和重點。

建立健全全週期培養機制

研究生教育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集中體現,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之一,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勢在必行。

“要分類施策、精準推進,讓學術的更學術、專業的更專業,把知識創新能力和創業創新素質同時提上去。”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建議,“一方面,要持續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爲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統籌安排碩士和博士培養階段,促進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重視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科研訓練,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水平培養;另一方面,要推動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爲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加強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強化產學結合和雙師指導,大力推動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有機銜接。”

全國政協委員、東南大學教授吳智深認爲,對專業碩士來說,要明確職業性是其根本特徵之一,將專業實踐能力作爲主要目標和學位審定的重要考慮,並貫穿招生錄取、課堂教學、實習實踐、學位論文等全環節。

而對學術碩士,要以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爲核心,建立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加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和過程管理,通過同行評議等途徑,加強質量監管。而導師也要深入一線,深度參與研究生培養,大幅提高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則認爲要建立健全“選才、育才、用才”全週期培養機制。他說,一是嚴把研究生教育的“入口關”。二是完善全方位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導師的主導責任,完善科教融合機制,提升研究生參與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國際交流水平。三是要加大分流淘汰力度,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嚴把“出口關”。四是關注關心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後續成長,幫助他們不僅“學有所成”而且“學有所用”。

加強高素質研究生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研究生質量,導師是關鍵,必須加強導師的力量。”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劉佔芳說,在導師的遴選方面,可以學習德國嚴格的工科教授遴選標準,要求“博士畢業+工業界經驗”,再回歸校園,“這樣遴選出來的導師一定是熱愛科學、熱愛教育的”。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農業大學教授馬暉玲認爲,在導師遴選上要破除唯職稱、唯論文的導向,使一些優秀的青年教師進入導師隊伍,以擴充教師隊伍數量、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袁直看來,導師再忙,也應把學生培養作爲第一責任,一方面加強學術引導,一方面着力培養健全人格。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教授劉昌俊建議,國家和高校應着力減輕教師負擔,增加教師的榮譽感和幸福感,讓他們安心、靜心、寬心從事育人和創新研究;同時,要健全考覈方法,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考覈制度。

(本報記者尹曉軍對本文亦有貢獻)

[ 責編:張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