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文解字》中说:“中,内也。从口,下上通也。”。“中”所指向的是种子的中心。种子的中心是“仁”。中国也就是“仁”所在之国。根据《周礼》的记载:中国的由来是通过土圭之法测得的一处“仁”之所在。随后,我们的祖先在此建立国家,称为“中国”。中国古代先辈对于“仁”的核心极其看重,认为这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品质。从古至今,中国的礼乐制度更是层出不穷,被历朝历代的人们严格遵守。因此,善良、勤奋、勇敢一直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崇奉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中国制造”一跃成为世界技术舞台上的黑马,得到的评价也从以前出了名的价格低廉、品质参差不齐,变成了如今性价比高,产品质量过硬的美名。面对中国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世界上不少国家为中国感到骄傲,积极和中国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然而,也有不少国家因此嫉妒眼红,看到中国发展的又快又好,而自己国家却一直停滞不前而愤恨不已。于是,他们纷纷开始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我们的邻国“拒绝”中国制造,结果不出三天就反悔,网友:走好不送。

身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除了中国以外唯一一个留存至今的国度。因此,印度一直把中国视为攀比对象。面对中国的飞速发展,印度政府既羡慕又嫉妒,于是便想方设法想要阻碍中国的发展。他们不仅仅在言语上攻击中国,甚至对于中国的一切都产生了抵制心里。

其实印度本身在世界上也是有很多为了领先地位的产业的。比如印度的软件产业就一直名列前茅。然而,这些发展得好的工作岗位不过是印度全部国民的九牛一毛。大部分的印度人仍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大批人流离失所,没有工作,难以谋生。众所周知,印度有很多贫民区,那里的人民每天的生活苦不堪言,基本生活得不到一丁点的保障。然而,印度政府依旧对自己的国家非常有信心,他们满怀雄心壮志,觉得自己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强大的,实力丝毫不输给中国。

因此,他们也决心要模仿中国,从工业制造领域加快自己国家发展的进程,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无论中国开展什么样的产业或者项目,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模仿,丝毫不考虑本国真实的国民情况、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满目跟风的下场就是,现在印度国内有很多只开始了一丁点的工程,它们因为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只能停滞不前。即便这样,印度也依旧不肯服输,他们依旧满怀雄心壮志,企图借用自己同样人口众多的优势把中国比下去。因此,在进行全球范围的贸易中,印度总是抵制甚至打压中国制造。

其实,他们想要从制造业等第三产业拯救国民经济的想法似乎没什么不妥,如果他们踏踏实实地研发自己的科技,制造自己的设备,提高自己的水平,印度想必有朝一日真的可以成为自己向往的实力强国。然而,他们的文化中似乎没有与人为善这个观念,面对技术的困境,他们丝毫不知道谦虚请教。面对邻国邦交,他们似乎也从未想过要互惠互利。

可令印度人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一选择可以说是把自己推入了困境之中。印度本国生产的很多产品都不符合世界行业标准,并没有办法真的投入使用。于是,印度的制造业再次停滞不前,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生产,更不要提什么研制新产品,发展新项目了。

印度的这一举动似乎有点中国当年闭关锁国的意味。从我们的历史教训中来看,这样的行事方法是绝对行不通的,与外界断绝往来只会加剧自己国家的落后,使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和本国隔离开来。而且,当今的经济格局越来越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意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通过进口就满足全部的国民所需。而且,进出口的贸易往来其实是可以促进本国的经济运转的,这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好在,在接受了这次教训后,双方终于和好如初了,继续与中国友好合作,实现双赢。希望印度今后不要再固执己见,敌视中国了,要知道,这样对于两国任意一方都不会有什么好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