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說文解字》中說:“中,內也。從口,下上通也。”。“中”所指向的是種子的中心。種子的中心是“仁”。中國也就是“仁”所在之國。根據《周禮》的記載:中國的由來是通過土圭之法測得的一處“仁”之所在。隨後,我們的祖先在此建立國家,稱爲“中國”。中國古代先輩對於“仁”的核心極其看重,認爲這是人類至高無上的品質。從古至今,中國的禮樂制度更是層出不窮,被歷朝歷代的人們嚴格遵守。因此,善良、勤奮、勇敢一直以來就是中華人民崇奉的傳統美德。

近年來,隨着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技術也得到了質的飛躍。“中國製造”一躍成爲世界技術舞臺上的黑馬,得到的評價也從以前出了名的價格低廉、品質參差不齊,變成了如今性價比高,產品質量過硬的美名。面對中國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世界上不少國家爲中國感到驕傲,積極和中國友好往來,互惠互利。然而,也有不少國家因此嫉妒眼紅,看到中國發展的又快又好,而自己國家卻一直停滯不前而憤恨不已。於是,他們紛紛開始抵制中國製造的產品。我們的鄰國“拒絕”中國製造,結果不出三天就反悔,網友:走好不送。

身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是除了中國以外唯一一個留存至今的國度。因此,印度一直把中國視爲攀比對象。面對中國的飛速發展,印度政府既羨慕又嫉妒,於是便想方設法想要阻礙中國的發展。他們不僅僅在言語上攻擊中國,甚至對於中國的一切都產生了抵制心裏。

其實印度本身在世界上也是有很多爲了領先地位的產業的。比如印度的軟件產業就一直名列前茅。然而,這些發展得好的工作崗位不過是印度全部國民的九牛一毛。大部分的印度人仍然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大批人流離失所,沒有工作,難以謀生。衆所周知,印度有很多貧民區,那裏的人民每天的生活苦不堪言,基本生活得不到一丁點的保障。然而,印度政府依舊對自己的國家非常有信心,他們滿懷雄心壯志,覺得自己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強大的,實力絲毫不輸給中國。

因此,他們也決心要模仿中國,從工業製造領域加快自己國家發展的進程,提高國家的發展水平。無論中國開展什麼樣的產業或者項目,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模仿,絲毫不考慮本國真實的國民情況、經濟水平以及技術水平。滿目跟風的下場就是,現在印度國內有很多隻開始了一丁點的工程,它們因爲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持只能停滯不前。即便這樣,印度也依舊不肯服輸,他們依舊滿懷雄心壯志,企圖借用自己同樣人口衆多的優勢把中國比下去。因此,在進行全球範圍的貿易中,印度總是抵制甚至打壓中國製造。

其實,他們想要從製造業等第三產業拯救國民經濟的想法似乎沒什麼不妥,如果他們踏踏實實地研發自己的科技,製造自己的設備,提高自己的水平,印度想必有朝一日真的可以成爲自己嚮往的實力強國。然而,他們的文化中似乎沒有與人爲善這個觀念,面對技術的困境,他們絲毫不知道謙虛請教。面對鄰國邦交,他們似乎也從未想過要互惠互利。

可令印度人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這一選擇可以說是把自己推入了困境之中。印度本國生產的很多產品都不符合世界行業標準,並沒有辦法真的投入使用。於是,印度的製造業再次停滯不前,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生產,更不要提什麼研製新產品,發展新項目了。

印度的這一舉動似乎有點中國當年閉關鎖國的意味。從我們的歷史教訓中來看,這樣的行事方法是絕對行不通的,與外界斷絕往來只會加劇自己國家的落後,使先進的思想與技術和本國隔離開來。而且,當今的經濟格局越來越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意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不通過進口就滿足全部的國民所需。而且,進出口的貿易往來其實是可以促進本國的經濟運轉的,這何樂而不爲呢?

結語

好在,在接受了這次教訓後,雙方終於和好如初了,繼續與中國友好合作,實現雙贏。希望印度今後不要再固執己見,敵視中國了,要知道,這樣對於兩國任意一方都不會有什麼好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