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师在大众的眼中是一份神秘的职业,他们用薪火相传的修复技艺,让众多稀世珍宝“复活”于世,链接起古与今两个时空。

  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保中心,有一对80后“夫妻搭档”——赵晓龙和张晓珑。十年来,这对同名、同龄、同修文物的年轻匠人用青春打磨修复技艺,在传统手工中注入高科技,让文物的修复效率和精准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2019—2020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共青团湖北省委组织开展“湖北工匠杯”优秀技能人才微电影(微视频)大赛。以赵晓龙和张晓珑为故事主人翁的微电影《精于工 匠于心》荣获二等奖。融媒体专栏——“匠心的炼成”聚焦这对“夫妻档”文物修复师,同时邀请微电影《精于工 匠于心》导演徐文涛,听听这对年轻的匠人与“沉睡千年”文物的“对话”。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左:湖北之声主播万敏中:文物修复师张晓珑

  右:文物修复师赵晓龙

  他爱文物,她玩科技

  却共同选择了

  最具“穿越感”的职业

  从孩提时期到青葱岁月,在赵晓龙的记忆中,各类文物珍品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到周末,他就爱往博物馆跑,还特别爱追《探索·发现》节目和考古类的纪录片。看到电视上的考古现场画面,还有博物馆中文物藏品修复前后的图片介绍,他不禁产生了疑问:碎成无数片的文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修复过程,才有了展出时的惊艳“面孔”?

  赵晓龙:“当我看的文物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为文物修复师的技艺着迷。所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防卫科技学院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从大一开始,赵晓龙就利用假期时间,到各个博物馆的文保部实习。在故宫博物院,他整理了历代宫廷官窑陶瓷片标本;在国家博物馆,他跟随陶瓷修复大师陈仲陶学习修复陶器;在首都博物馆,他又跟随古字画装裱大师楼明竹学习装裱技艺。有了这些实习经历,2010年,他顺利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

  大学实习期间就开始学习修复技艺

  赵晓龙:“文物修复师是一个对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职业,先要熟悉各个年代的历史知识,具备过硬的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你得花费大把时间去进行实践操作。”

  如果说赵晓龙是个“文物谜”,那么张晓珑就是个“技术控”。在进入湖北省博物馆之前,她从未想过自己所学的高分子材料专业能和文物修复搭上关系。

  张晓珑:“毕业时应聘过几家化工企业的科研部门,但家里人不希望我到太远的地方工作。这时刚好看到省博的招聘启事,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去应聘,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2012年,两人一起参加湖北省首届古陶瓷修复培训班而相识

  这份工作不仅让他俩与“修文物”结缘,也让他俩找到了自己的姻缘。在湖北省首届古陶瓷修复培训班上,赵晓龙和张晓珑被分配到同一组,每天切磋修复技艺,互相帮助,加深了了解,最后走到了一起。

  扎实基本功“惊呆”老师傅

  成为古书画修复大师传人

  赵晓龙刚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时,正好碰到一位老师傅在修复古籍,想试试他的功底。赵晓龙回忆:“老师傅问我会不会托纸,这是古书画修复的一道工序,让画芯和命纸相结合,我大学期间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

  从事古代漆木器修复工作时的师父熊昌伟

  赵晓龙给老师傅现场“露了一手”,熟练的手法、细致的操作,让老师傅惊叹不已。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赵晓龙被古代漆木器修复专家熊昌伟收为弟子,学习了两年时间。随后,赵晓龙又参加过文物现场保护和壁画揭取复原工作,他的修复技艺逐渐崭露头角。2012年,赵晓龙拜入湖北古书画修复大师付明华的门下,而付明华的师傅正是故宫古书画修复师徐建华。

  古书画修复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艰辛,非有耐心者不能及。修复流程涵盖30多个步骤工序,每道工序也极其繁琐且耗费精力,加上梅雨季节和冬季干燥等因素,时间跨度往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很多人忍受不了工作强度和枯燥内容,因此付明华先生在退休前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传承弟子,直到赵晓龙的出现。

  与师父付明华一起讨论修复方案

  赵晓龙:“我师父常跟我提起老一辈古书画修复师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从事古书画修复一辈子,能有两到三件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很不错了’。因为每件古书画的修复难点都不一样,而且你会在修复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就拿补配材料来说,能找到类似的材料都很困难。”

  为了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赵晓龙养成了去废品收购站“淘货”的习惯,老木料、老绢布,老宣纸……他统统都搬回了家,连路过小区垃圾桶都要停下来看看里面有没有合适的补配材料。

  赵晓龙:“去年我就在家楼下的垃圾桶里捡到一卷80年代的老宣纸。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不要的废品;对我来说,那简直是难得的宝贝。”

  妙手焕新颜 匠心现神韵

  ▼

  赵晓龙:“古书画修复的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修复师的技能水平,如果你停下对书法、绘画、雕刻的造追求,把握不了书画的润色程度,不会对破损的地方进行接笔,那你只能成为最基本的修复师,远远达不到匠人的境界。”

  普通古书画修复前后对比

  这句话是付明华师傅对赵晓龙提出的技能要求,时刻提醒赵晓龙要“内外兼修”。更何况随着年份越来越久远,文物还会进行多次修复,就算为了不被以后的修复师埋怨,也得把每件文物修复到极致。

  于是,赵晓龙把古书画修复当成艺术创作,看着一幅幅残缺破损的古书画在手中焕然一新,重现往日神韵,原本枯燥的工作也变得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赵晓龙:“目前,我遇到最难修复的古书画是一幅清代沈翰绢本山水立轴。这不仅是我第一次修复绢本画,还是颇有难度的双丝绢。起初拿到手的时候,这幅画断裂成20多条,最小的碎片和指甲盖差不多大,能修复好简直是奇迹。”

  清代沈翰绢本山水立轴修复前后对比

  2018年,赵晓龙参加我国首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与全国各地的文物修复师同台竞技,荣获古书画修复类一等奖的好成绩。

  首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证书

  让文物保护修复技艺

  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虽然是机缘巧合之下入了行,但张晓珑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在文物修复和保护方面大有可为。要让文物真正“涅槃重生”,“体检”是第一步。当赵晓龙的修复工作遇到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张晓珑的检测分析,判断文物病害类型以及纸张成分与年代,为传统修复技艺提供更科学严谨的依据。两个人搭配合作,一幅幅古旧破损的字画,在他们手中熠熠生辉。

  张晓珑:“虽然老师傅凭手感、看颜色、闻气味就能大致得出文物材料类型,但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你以为画上脏掉的地方是普通污渍,拿到仪器下面一看,才发现是微生物损害。”

  微型显微镜检测瓷片

  为了弥补短板,提升技能水平,张晓珑又修读了武汉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研究生。现如今,张晓珑的工作转向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文物还未损坏的时候,提前去改善周围环境,起到延缓寿命的作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等,留住文物的“时光”。

  张晓珑:“你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材料的衍生与应用,才能让文物修复这门古老技艺‘如虎添翼’。例如揭裱是困扰古书画修复、重裱的‘千年难题’,就算是经验丰富的修复高手,也很难保证将薄如蝉翼的命纸完整揭取下来。但如果利用最新的生物酶揭展剂技术,溶解裱褙使用的浆糊,不仅能毫无损伤地取下命纸,减少对文物的伤害,还能提高修复效率。”

  使用离子浓度测量仪检测溶液

  把匠心融入生活

  于生活中磨练匠心

  如何用一个词来总结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那就是“恋旧”。

  “我们家的小孩都说,玩具坏了不怕,我爸爸会修呢!”在张晓珑看来,一些看起来类似“强迫症”的职业病,其实正是丈夫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体现。

  张晓珑:“每当家中有物品坏掉,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修复。从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他就会自己DIY小礼物送给我。现在他也会用一些材料对我的首饰进行改装,就像重新买了一件新的物品。”

  赵晓龙:“做我们这行,大到拿把斧头去砍木头,小到用绣花针刺绣,就连一些工厂才用得到的工具,都能在我们工作室找到。你可以把工作态度融入到生活中,也能在生活中去磨炼技艺和技能。”

  他们修复着文物,也因文物而“修行”,这份匠心也感染着微电影《精于工 匠于心》的青年导演徐文涛。

  徐文涛:“同样作为年轻人,这种工匠精神真心值得敬佩。不仅在于他们对文物藏品的‘守’,更在于他们对修复技艺的‘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职业,每个职业中都会有琐碎的地方,两位师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与职业相处,如何与技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

  十年与文物相伴的日子,让赵晓龙、张晓珑夫妻俩养成了沉下心来专注做一件事的习惯,也铸就了这对文物修复师纯粹而又执着的匠心。

  张晓珑:“这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也是一样,专注一件事,就得坐得住,磨性子,练技能。”

  赵晓龙:“匠人或许会随着时间更替而传承不绝,但匠心的准则一直伫立在时光中,用它不老的精神,温柔俯瞰着每一个时代。”

  ■ ■■■■

  “

  湖北工匠杯”优秀技能人才

  微电影(微视频)大赛

  活动主题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主办单位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共青团湖北省委

  承办单位

  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湖北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总执行单位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官网网站

  获奖作品展播平台

  https://m.hbtv.com.cn/z/1828308/

  《万有引力》节目组出品

  策划:李维佳、万敏

  文字:黄乐毅

  编辑:李爽

  审核:柳芳、马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