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粉丝问:"我家宝宝八个月了,该不该添加辅食?"

其实,一般宝宝进入6个月,就有吃辅食的欲望了,看到大人吃饭,嘴巴吧唧吧唧,也想吃。我家二宝是在6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奶粉喂养的宝宝,也可适当提前,但不得早于4个月。8个月真的该添加了!

宝宝为什么要添加辅食?

有些妈妈认为,母乳还够吃,为啥要给宝宝添加辅食呢?如果母乳不够。或打算断奶,再添加不行吗?

但事实上,宝宝从母体带来的铁元素,只够维持到出生后六个月(母乳含铁量低、奶粉中铁元素吸收率也很低),如果再不通过辅食去补充,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除此之外,宝宝的味觉发育也在6个月左右进入敏感期、咀嚼能力增强,需要得到足够的锻炼,才能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辅食喂养对宝宝来说,是食物转换的过程,从原来的母乳(奶粉),更替到成人吃的食物,其营养更丰富,符合宝宝发育需求,且能锻炼到口腔、咽喉的配合以及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由此可见,添加辅食是必然,更是为以后断奶打基础。这也是我想跟文章开头那位粉丝妈妈说的话,8个月宝宝真该加辅食了!那么,到底怎么添加,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一张图了解辅食添加顺序和原则

辅食添加是一门学问,也有妈妈说太麻烦,每次做饭都是双份不说,一小口辅食比炖排骨时间都长,自己都没空吃饭了。

确实如此,二宝刚开始加辅食,我都是等他吃完,自己才匆匆扒上几口。辅食添加阶段,如果妈妈没掌握好,宝宝以后吃饭也会很困难。这里要说明的是,宝宝第一口辅食为高钙铁米粉,而非其他食物。米粉依据宝宝生理特点研制,过敏性低,且能及时补充铁元素,避免缺铁性贫血,之后才是日常辅食的添加。

1)、少到多:辅食的添加量,从少到多进行,第一次喂半勺,两三天后增加到一勺,再继续递增;

2)、单一到多种:一种辅食添加后,要观察一周左右,看宝宝有没有过敏现象,之后再添加另一种。避免过敏后,很难快速找出过敏源。

3)、细到粗:从蔬菜汁、米糊到烂面条、小米粥、豆腐、蛋糕等,辅食颗粒逐渐增大,让宝宝的咀嚼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一岁内宝宝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还是奶类,辅食主要为了让宝宝品尝食物的味道,锻炼咀嚼能力(这时候宝宝已经有乳牙萌出了),并从泥糊状—碎末状—成人食物,顺利且自然的过渡。

每天添加1~2次之后逐渐递增,以免宝宝胃肠负担重,引发消化不良、腹胀等,就得不偿失了。辅食尽量软烂,比如小米粥多熬上十分钟,再喂宝宝吃。

二宝刚开始添加辅食,喂奶量每天减少了一顿(100ml~150ml),平时能拉能睡,去做儿保医生说身体发育符合正常。家长担心辅食添加量是否合适,也可以参照宝宝的身高、体重以及日常状态,是否跟之前一样,并做调整。

添加辅食阶段,喂养人也有职责

宝宝吃上辅食后,妈妈就可以随意走开了?或喂饱了就可以行了吗?并非如此,作为跟宝宝最亲密的人,要采用人性化的喂养方式,履行喂养职责。

1、跟宝宝有目光交流、语言鼓励和必要的动作示范;

2、耐心处理宝宝洒出来的汤汁,不要训斥、指责、谩骂;

3、敏锐地捕捉宝宝饥饱的信号,不强迫他必须吃完全部食物;

4、辅食多变换花样,宝宝视觉体验好,食欲也会大增;

5、做中午或晚上的辅食,准备精致些,食物质量更高,这时候宝宝吸收能力强;

6、宝宝吃辅食量有明显增加,可以尝试减少一顿奶。

宝宝吃辅食最让妈妈们抓狂的,并非制作麻烦,而是喂养过程和收拾残局。六个月的宝宝专注力时间只有一两分钟,吃辅食边吃边玩,一小碗米糊要喂个把小时,之后还得收拾洒落的汤汁。

每天不是在做辅食,就是在擦餐桌、拖地,相当辛苦。但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等宝宝进入一岁以后,吃饭就顺利了许多。手部跟口的协调越来越好,食量也更大了,妈妈们可以静静欣赏,宝宝开心吃饭的样子,看到他"清盘",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果然是亲生的,妈妈做啥都爱吃!"

枕边育儿寄语:

8个月的宝宝该添加辅食了,再晚会影响牙齿正常萌出。当然,母乳或奶粉也得继续,保证正常发育所需。添加辅食是为独立吃饭做准备,让舌部肌肉有机会得到锻炼,还能提升语言发展能力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相关文章